《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张媛媛【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学生分析】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读准字词,书写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童年》,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都经历过许多童年的趣事,说到童年,你的心中会跳出哪些词?二、解题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2、从课题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3、、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你们在预习中知道有关萧红的哪些资料呢?(生读课后作家卡片上的内容)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关于萧红的资料,请同学们默读。开始!《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吧。(请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在读之前,请看自读要求)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出示词组▲词组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词组二: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词组三:拔草铲地下种栽花3、大家发现这些词组的规律了吗?写动物,植物,劳动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园子哪几个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院子里干什么呢?5、浏览课文,分别找出相关段落,分别是第2、13节和第3至12节。6、小结7、这样读读词串大家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抓住主线就理清了文章脉络,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四、精读课文认识园子。1.咱们现在就走进祖父的园子,仔细瞧瞧,请大家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座()的园子?用简洁的词语写在书旁。生交流预设1:第一句。理解“样样都有”预设2:第234句。感受园子的五彩缤纷。师小结:是啊!无论是色彩的描写还是样子的叙述,作者是要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园子。让我们齐读第二小节,共同来感受这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生齐读。过渡:文中还有一段对园子的描写,我们来看看从这段描写中又能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2.自由读第13段。这又是怎样一个园子呢?这段话共11句,是围绕着那一句话来写的?生自由活了的园子3、分析“活了的园子”,活是死活的活吗?指生谈感受。引出自由4、你从哪儿读出自由呢?生说5、这几句很有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前几句是愿意—就--,最后一句是愿意—也—6、一个小小的就字有了它,自由的感觉就来了。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7、谈谈读后感受生就这个字感受到了自由。8、师指生站起来分读,师自由发挥。9、你能再接着说两句吗?现在,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齐读13段10、出示段落,对比你又发现了什么?A、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是有翅膀、有腿的活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的颜色,即使写蜂子飞,最后也让它落到花上不动了,胖乎乎的。B、倭瓜、黄瓜、玉米都是静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疯长,写它们上架、上房,上天。C、这就叫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五、总结在这样自由自在的园子里,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