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感受《边城》中所描绘的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文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部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等。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二)写作背景:沈从文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三)故事背景:1.请人概述故事情节,老师补充完小说整个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师补)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三、整体把握1.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三又到端午,忆起以往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六触景生情,思考未来2.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初步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3.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风景美(自然环境)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爱情:翠翠—傩送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