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海南省第一届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研究论文一等奖教师培训现象引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王小燕内容提要:在科技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已经由不得教师自己做决定了。能弱者强牵而上,能强者顺势而上。但是,在整个教师队伍里,真正能走上去的,跟上去的,寥寥无几。本文就教师培训的形式及成效,从现有的情况分析教师培训前后的变化,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状况和对校本培训的一些建议。为教师培训工作能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关键词: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教师素养教师队伍是个很庞大的队伍。这个庞大的队伍,必须同时掌控着同一个目标和同一个方向的育人前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差别,从根本上决定了目标和方向的参差不齐。近几年来,为了教育能基本均衡,教师培训的形式和方式,以及培训的时间都大大的改良。但是,成效并未追及想象的乐观。因此,本文从客观到主观的原因进行对教师培训粗浅的分析及建议的探讨。客观原因:一、新形式的教育理念,没有从根本上被接受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教材的编写也在逐步的完善,新的理念号召力也在感染着许多一线的教师。只是,几年时间和十几甚至几十上百年相比,还是时间长久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在农村教师队伍逐年老年化,思想不那么容易改变这是不足为奇的事情。虽然跟着形式的变化在一步一步的接受新教材的改变,但是除了教材的内容在眼前反复呈现,教师拿着教材反复熟悉后再教学,没有什么其他的新的教学新思路和想法。根本谈不上活用教材,更别说把课堂的教学方式转变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了。教师整个人的观念中没有把新的教育理念思想与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结合并加以利用,对于教育教学是个很大的损失的。二、培训重形式,轻过程近几年来的教师培训形式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从国家级到省级、从省级到县级,从县级到地方学校,各个关口都是有摸有样的进行着同一时间段,同一号召下的同一个培训模式。虽然上面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越是往下就越没有推进的作用。所谓的“山高皇帝远”,这就是这个弊端存在的根源。基本在山村地方学校所组织起来的培训形式都是纯粹的跟形式走,实质上没有多大的作用,时间用去了,地点安排了,笔记存在了,总结出现了。可惜的是一问三不知人云亦云,一听到风声就说要下雨。过程的组织没有把实质的效果定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是把响应号召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这样的现象不言而知,教师们也明明知道,但却认同且乐意接受,有顺大势而“荣”的“自豪”感呢。三、热维持短,冷时段长教育是个长期的接触过程的工作。在长期的交磨中,人的思想往往都会被同化,也可以说是训后反弹。曾经有个同事说过这样一句话:“别把专家的话太当真了,那是很不实际的,想和做总是有距离的。虽然他们说得很好,但是当你做不到那样的标准的时候,你就会在沮丧中随波逐流。所以听专家讲座的最好办法是:心若神往的听,全神贯注的记,安心悠然的睡觉,一早醒来抛脑后。”虽然说得有些讽刺,但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而且是一惯的情况,是难于避免的,也是培训后在工作中最常见的不知道如何去褒贬的情况。显然,只是靠一个时间段的培训教师思想素养或是培训教育教学方式,最多起到的作用也是把那跟还没有泯灭的教育热情,重新触动而已,当触动的物体一但离开,没有了感觉,也就回到了原来的起点,那点热情能维持一天就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了,更何况我们要维持的是一个终身的工作,谈1何容易呢。主观原因:一、带头的带不起来我们都有“少数服从多数”的默认观念。思想如此,工作态度也是如此。要想少数改变多数,有点违被了常规的传统思想规则,所以难度很大。因此,很多被派出去学习的教师,虽然自己有着一身的本事,也不知道从何出发光;纵使自己有能力,可以把比较适合本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发扬,也不知道从何出起步。这就导致了学也不用,用也不专、专也不合的层次矛盾分化现象。时间一长也就没有了初衷激情和热度,大众力量又把优秀的带动者带回到大队伍中去了。其实,这部分教师的培训除了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及个人素养外,更应该加强组织、沟通和交际的培训,人没有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