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全国中考试题1、(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2、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答:睡觉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4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5、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腮腺癌秋景与内地迥然不同。B在下片集中抒发了深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C结尾三局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败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6、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这首词中的作用。一是时间上是上阙“成烟落日”的延续。二是借景抒情,写出守边将士们寒夜守边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未建功立业,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7、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C)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是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连接中考】1、答案:(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2、(1)睡觉(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3、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