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二中重点知识和史论共享知识2、理清儒学的发展演变的线索并从中探索出规律性认识3、学会纵向联系历史------东西方文化比较二、高考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三、重难点破解:重点: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比较(核心、影响、原因)2、西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原因、董仲舒的主张3、宋明:理学含义、二程和朱熹对理学发展的突出贡献、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4、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特色,三大家思想主张共同点,明末清初思想空前活跃的原因难点:1、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比较(核心、影响、原因)2、14--17世纪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李贽与文艺复兴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家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比较)四、史论共享:(全国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高考命题者重要依据)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战国到汉朝的儒学思想: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宋明理学的影响:(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4.明清时期儒学地位:(1)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2)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五、高考考点整合及其规律性探索: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相关概况:2、从儒学发展历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规律性认识:3、儒家思想的评价:六、高考回眸:真题切入:1、(08广东)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度2、(08广东)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创立与发展历程时代代表人物思想内容(代表人主张)地位原因创立春秋不被重视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继承战国不被重视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重创秦---------------------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正统西汉☆冲击魏晋南北-----------------------危机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理学宋明☆复兴、重新确立正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批判继承明清☆受批判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儒学焕发新春文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