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huáng)嗥吠(háo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后来,以后。[4]咋:咬。[5]闷绝:窒息。1.解释加点的字。(1)华隆好.弋猎()(2)犬遂.咋蛇死焉()(3)二日乃.苏()(4)隆闷绝委.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1.①喜欢/爱②于是③才④倒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华隆僵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3.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摘自《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⑴黔敖为食.于路()⑵以待饿者而食.之()⑶嗟!来食.()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⑸以至于斯.也()⑹可去.()⑺其谢.也()2.翻译下列句子。⑴嗟!来食!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⑤这⑥离开⑦道歉2.⑴喂!来吃!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4.支公好鹤支公①好鹤,住剡东②岇山③。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④其翮⑤。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②剡(shàn)东,剡县之东。③岇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④铩,摧残,伤残。⑤翮(hé),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