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贯穿于过程(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统领在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之下的。民主的精神要求学生的地位的提升,体现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之中,体现在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贯彻到新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科学的精神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切实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惟有本着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教学,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问题教学”和“活动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师生思维活动的教学。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怎样围绕这两个实质,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实际中去,从而实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一直是我不懈的追求。一、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展示数学风采的舞台1.用爱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传统教学历来只强调尊重教师,服从管教。殊不知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思想行为及特点,缺乏尊重的教育有可能造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伤害。尤其数学课堂更让大部分学生紧张、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多用具有亲和力的话语、赞许的眼神,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心理自卑、敏感脆弱的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传递爱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因素,从而产生“爱的效应”,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学科的热爱。但是,我认为这种民主、和谐是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是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有序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要求。我觉得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要有好的环境,更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保证。否则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盘散沙。因此,在课堂上,我可以说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但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却一丝不苟,严加要求。2.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华罗庚说:“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学科,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此,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节课如果学生感兴趣,那么这节课可以说成功了一半。数学课最忌讳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也乏味。新教材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为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启发性,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比如,八年级教材中《蚂蚁怎样走最近》、《公园有多宽》,从题目上看就让人耳目一新,想一睹为快。在内容设置上也添加了小试验、小游戏,通过这些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例如,在学《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这节课时,我利用书上提供的素材,用绳子演示古埃及人得到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睛,这么做道理何在?他们迫切想通过这节课找到答案,顺利的为下面的教学铺平了道路。还有,在学习《变化的鱼》这节课时,我把书上的例子略微加以改动,制作了几张位置关系不一样的笑脸,利用第一象限内笑脸的位置,选择并贴出它关于y轴、x轴、原点对称的笑脸,同学们当时一下子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到前面来演示,却发现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当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时,我想他对图形的认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果像以往那样,用一个单调的三角形为例肯定没有这么好的效果。3.营造参与环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中提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承认同一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刻意追求齐步走。而是尊重学生,在他们认真学习的前提下,哪怕只掌握内容的一二,也是他们的收获。但这种尊重并不等于“放纵”,而是适时的给他们制造一些小压力,迫使他们发挥潜能。比如,在讲《确定位置》时,有一个环节是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这并不难,但个别同学很懒散,想蒙混过关。我在课上采取随意点将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