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环境平台的发展演变在设计新型网络学习环境之前,回顾一下现有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是有借鉴意义的。网络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简称VLEs)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单向内容传递平台、双向协作互动平台和个人学习环境等阶段(郭玉清,2011)。第一阶段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主要以内容为中心,以资源建设为主导,关注如何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这类平台一般采用静态网站的形式,学习资源的流动单向、静态,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此外,资源更新较慢,缺乏交互操作,平台之间难以沟通,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第二阶段的网络学习环境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而发展,注重以小组或团队形式以协作交互为中心开展协作学习。其典型学习模式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希望通过问题解决和完成学习任务的协作过程最大化学习效果。该类平台重视人机交互与角色间的交互,主要代表平台有Moodle,Sakai,Blackboard等。这类平台虽然提供了双向交流工具,如论坛、Wiki等,但其互动主要以课程为中心进行,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且对学习者控制较多,缺乏灵活性,缺乏学习者之间的关联、分享等社会化功能。第三阶段的网络学习环境是随着Web2.0的发展而兴起的基于网络的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LearningEnvironments,简称PLEs)。个人学习环境主要指采用各种社会性软件,如论坛、博客、维基等进行资源获取与管理,可以提供学习者能够存取、聚合、创建和分享学习资源的数字空间(Archee2012)。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松散集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Downes}2007)。个人学习环境有多元化、自治性、互动性、开放性、社会化、共享性与生成性等特点(尚建新等,2009),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工具及其使用方式。与传统学习管理系统相比,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没有固定的软件系统,更像是集成一些网络工具可以链接URL,HTML,RSS,APIs等资源的框架(Schneider}2007)(见图1}。虽然个人学习环境具有关联性、分布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但也存在天然缺陷,主要表现在:1)无组织性,没有固定的框架统领所有学习工具;2)技术门槛高,个人学习环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技术素养要求较高,这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对一般学习者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有一定挑战性(Valtonen}etal.}2012);3)没有统一的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分散在网络的各种平台之中,各学习空间之间难以形成多“场”互动效应。因此,个人学习环境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学习环境各要素之间结构的变化,但现有网络学习环境的发展仍滞后于信息技术和学习理念的发展,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发展成果构建更加符合人类学习特征的网络学习环境。祝智庭等(2006)认为,现有学习平台受制于分裂的教学框架和孤立的教学观,在交互层面缺乏学习者与内容的深层互动,在通讯方面缺乏信息聚集机制;在信息加工方面缺乏群体思维操作;在知识建构层面,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在实用层面,信息、知识、行动情感、价值缺乏有机联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新型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考虑以信息技术手段协调学习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促进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协同建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更加多元、高效的学习模型,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技术发展视角看,Web2.0以其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网络思维方式,推动信息获取模式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但Web2.0没有解决信息过量、重复、浪费以及知识高度垄断和低使用率等问题(孙立会,2009),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基于Web2.0的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杨静等,2007)。这需Web3.0技术通过对Web2.0产生的杂乱的“微内容”继续分解,将词义标准化、结构化,提取“微内容”的元数据构成“微信息”,通过资源的聚合与推荐,实现“微信息”之间的互通互联,最终实现基于“微信息”的个性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