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篇/第5讲题型突破选择题题型突破题型一背景、原因类[题型特点]原因类是高考历史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最常见的问法就是“背景/原因/条件/因素是什么”。一般而言,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条件、因素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重客观性(外因),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内因)。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1.限定性的设问,如某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客观/主观/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的设问,如某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根本/主要/客观/主观/直接原因是什么等。[解题技巧]1.历史背景的思考(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以从国际国内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2)历史背景可以从国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国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3)经济背景方面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归纳。(4)政治背景方面可以从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归纳。(5)文化背景方面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归纳。2.历史原因的区分(1)根本原因:主要从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2)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方面进行思考。(3)客观原因(外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主要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典例1(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典例2(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逐渐推广,但并未普及,B项错误;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项错误。1.(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其内核是敬德和重民。此书与《诗经》《春秋》一同成为儒家经典,其共同原因是()A.历史记录蕴含悠久传统B.帝王言行体现出君为臣纲C.文学表达便于文化传播D.孔子敬德重民思想被推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其内核是敬德和重民”可知,敬德和重民是《尚书》的思想内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春秋》皆体现对德与民的重视,随着孔子敬德重民思想被推崇,《尚书》《诗经》《春秋》成为儒家经典,故选D项。《诗经》是文学作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君为臣纲,排除B项;《尚书》是历史文献集,不是文学作品,C项错误。2.(2019·山东聊城二模)“他们不能再像战国时期那样自由地兜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不可能以投奔他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天子垄断了知识和人才的市场士人们要么放弃功名欲望,要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压抑自我的人格尊严,在这两难面前,选择后者的是多数。”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A.民间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