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苏塘完小:胡海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主要是带领学生测量比较物体排开水的量,从而分析物体排开水的量与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之间存在的关系。首先是课题的问题,本课的课题是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本单元之前的两课都强调要先把物体浸入水中,再看沉浮,而这一课的“水中”实际上是放在水面,否则盒子形船形、瓮形、碗形都无法浮起来。这样就和前面的定义有冲突了。如果不改题目的话还是放水中,这样就只能是乒乓球形、饺子形、空心的球形才浮起来了。因此我想可以把题目改成《让橡皮泥浮起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避免了与前面的概念发生认知冲突。其次是橡皮泥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准备橡皮泥,可能因为品牌不同,导致橡皮泥的密度和软硬程度都有所不同,在具体实验中做出来的效果会不理想,因此,我为每一组的学生准备了一盒同样牌子的彩色橡皮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主要分三个环节:1、直接把一小块橡皮泥放入水里;2、把橡皮泥做成各种实心形状(圆柱体、球体、长方体等),再次放入水中;3、做成其他的形状(乒乓球形、饺子形、船形、碗形、盒子形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由于彩色橡皮泥一接触水就容易软化,因此我要求学生用每种颜色完成一种形状。每个组最少完成一个浮形,因为这个相对来说难度更大一些。再者是容器的问题。这一课是以橡皮泥作为载体,研究改变物体形状导致排开的水量变化,从而影响物体的沉浮,所以要及时观察排水量的变化。课前考虑过用量筒,也用量筒做过实验,若用小的量筒,量筒的口比较小身比较长,不方便放橡皮泥;若用大的量筒,量筒身比较长,不方便放橡皮泥,且放了之后再将其取出来也是个问题。这种彩色橡皮泥一遇水即软化,在水中的时间应该尽可能短,因此,做完实验后应尽快取出来。最后我还是用量杯来作容器,它上面的刻度分别是50、100、150、200、250毫升。学生用的橡皮泥体积比较少,放入一块排开的水量大约是6-10毫升,然而,受刻度限制,读出只能是估计。不过实验效果还算理想,基本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物体排开水量与沉浮状态的关系,即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排开的水量越小越容易沉。这一课的记录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记录表的第一项是测“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第二项是测“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难道“实心团”就不是“沉的形状”吗?学生对这个“沉的形状”不理解。建议修改成“沉的形状1”和“沉的形状2”。与后面“浮的形状1”“浮的形状2”统一起来。我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