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变迁与书法艺术一、原始文字--甲骨文1891年在河南省安阳市郊的小屯村发现一故都,经考证此处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史称殷墟。在此还发现了大量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内容大多与占卜有关的文字,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所谓甲骨主要是龟甲和牛骨,也有猪、羊、鹿等骨。甲骨文与其它文字不同,它是契刻而成的。甲骨文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它已具备了运笔和结构的意趣,甲骨文字形挺拔疏朗,形体富于变化。小字如芥籽,大字近半寸。二、青铜上的文字--金文古代把铜称为金,所以人们把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青铜最早出现在商周,形成我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十余类,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车马器及各种工具等。西周中期起,青铜器中出现了大小相次的编钟,它是祭祀和宴食的主要礼器。青铜器中的鼎多用作煮牲畜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后来钟鼎还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由于钟与鼎是青铜器中重要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司母戊鼎》是商代的代表作品,金文文字以事物的形象构形,点画采用描写事物的天然曲线,常用一、二根线条高度概括客观事物的特征。中国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金文的书法艺术是书法园地中的一支奇葩。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三、封建一统与李斯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即秦朝。秦代建国之初,就开始统一文字工作,整理六国的异文,同时对秦国文字做了规范。统一于小篆,小篆成为当时的官定书体,而秦朝小篆取得最高成就者首推秦朝丞相李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显示他这个千古一帝天子的威严和他帝国的强大,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所到之处树碑刻石,为其歌功颂德。其中著名的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等刻石,都出自秦代丞相李斯之手。李斯是政治家,也是著名书法家,据传他书写的作品很多,据《四体书势》说:"斯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李斯的书法艺术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书后评》评李斯说:"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可见李斯的书法成就之高。李斯小篆均衡的文字结构和整齐的布局主要来自于石鼓文,它代表了篆书艺术的最高峰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用严格的等粗线,去除肥笔和墨团。李斯的小篆体一律用等粗的细线,直可合绳,曲可中规,后人称之为"玉筋篆"。二是变短小的笔画为修长的笔画。三是变直笔为曲笔,李斯篆体的曲笔表现出很强的求美意识。四是字体呈长方形结构,并且长与宽有严格的比例。李斯小篆,笔画的曲折与结构的均称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和统一,使汉字的书写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并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带来了巨大影响。五、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四大楷书颜真卿,颜体讲究筋,粗细交错,给人一种和谐稳健之美。欧阳询,欧体讲究厚重,笔画较粗,方正着墨较多,给人一种充实饱满之美。柳公权,柳体讲究骨,笔画纵横交错伸展,潇洒帅气,给人一种阳刚硬朗之美。赵孟頫,赵体讲究流畅多姿,如同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柔婉细腻之美。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颜书"的主要特点是雄壮、坚劲、开阔、厚实、法度森严、雄浑峻整、雍容大度。颜真卿以儒家教义为哲理基础的书家,所以他的书法重理、重法,取端平方正的结构来安排点画线条,每个字左右对称,四平八稳,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端庄正大的气度。"颜书"的另一特点是横画较细,竖画较粗,且竖画都不是直的,而是略有外凸的圆弧形,就象一张弯曲的弓弩一样,内蕴强大的弹力。颜真卿的主要书法作品有四十四岁写的《多宝塔碑》、四十五岁书的《东方朔画赞》、六十岁书的《勤礼碑》、《麻菇仙坛记》等。颜真卿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他与唐朝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人称"颜筋柳骨",被后世书法爱好者喜爱。颜真卿书法作品柳公权书法作品赏析京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