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板书课题:月迹)。2.介绍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二)检查预习情况1.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2.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贾平凹(wā)嫉妒(jí)3.对课文进行质疑(三)整体感知: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寻月——赏月2.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展开讨论: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小结: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六)课后巩固提高。1.课外继续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七)附板书:24*月迹屋中之月——失望院中之月——争执沙滩之月——满足寻月追求美景情《月迹》教学反思《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