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边城》沈从文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他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有《长河》、《边城》等。1988年病逝于北京。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选诺贝尔文学奖创作题材:(1)朱光潜说: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文革中他受到严重迫害,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2)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3)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边城》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情节概括:•这篇小说将边城小镇作为故事背景,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心灵上的关怀呵护,另一头是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爷爷天保傩送顺顺翠翠祖孙之爱男女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乡邻之爱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人与人真诚相待,相互友爱。清纯古朴自然人性正音正字:•茶峒:【chádòng】•清澈:【qīngchè】•攀缘:【pānyuán】•违悖:【wéibèi】•怜悯:【liánmǐn】•山岨:【shānjū】•水槽:【shuǐcáo】•暧昧:【àimèi】•羞惭:【xiūcán】•孤雏:【gūchú】“边城”题解•边地的小城。指原理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沈从文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无瑕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实,通过流自笔端的汩汩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事一脉相承的完整,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走进这座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美构筑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边城,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三美:景美幻灯片14人美幻灯片16情美幻灯片18写景句子:•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何种游鱼来去皆可计数。•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比人而来•触目为青山绿水•天气:风日清和•幻灯片13翠翠:爷爷:人物描写和性格特点:•翠翠:•皮肤黑黑的、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乖巧懂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天真、活泼、率直)•幻灯片13•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渡了若干人•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老船夫不论晴雨,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