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与育己教学《敬业与乐业》。在跟学生一起品味语言文字,一起品读梁启超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词时,我不断地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我是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语文老师;一会儿,我又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就想象成坐在台下聆听演讲的一个听众。学生的业,自然是学习;老师的业,则是坚守心灵的家园,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机盎然的教育田园。感受梁启超先生殷切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情怀的时候,我也不断地给自己的心灵除尘。记得若干年前参加一个培训,一位主持人,也许自认为是行政权威或学术权威,即兴提问一位老师:要不要向某某(注:事迹材料中的人物)学习?这位被点名的老师不卑不亢地站起来朗声答道:“要学习,我要学习,你也要学习!”全场掌声雷动!这句话,被我认为是史上最经典的回答,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作为教师,一个语文老师,经常会对学生耳提面命,谆谆告诫,要爱学习,爱劳动,爱语言文字,可是,扪心自问,我自己做到敬业和乐业了吗?梁启超的文字,经由阅读缓缓烛照我的精神,让我又一次扣问自己的心灵。读这些文字,我想到了自己,曾经也为无可奈何地走入这个行业而痛苦彷徨,甚至也一度想离开这个岗位。然而,正如梁启超所言,“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大概人都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自己是千里马不遇伯乐,天生我才却不遇明主。读了梁启超先生这样的话,应该要能“认识自己”。开始的工作,我对教育并无感情,就谈不上“敬业”与“乐业”了。而今,我已在这个岗位上走过了二十多年,身边的人流水般变换着角色,而我所处的环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我与教育岗位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从最初的懵懵懂懂遵从父母之命的极不情愿,到现在的爱上她,既有鲜花与掌声,也充满坎坷与激荡。从小学到中学,从数学到语文,从管理岗位到普通教师,从苏北到苏南,从农村到城市,从一般学校到名校,从民办到公办,我几乎走过任何类型的学校,承担过过学校里的多个岗位的工作。在不停的奔波中,路边的景色尽收眼底,也就看淡了来来往往起起落落。回归到语文教师的岗位上,我体味到语言文字的温暖馨香,感觉到自己的脚是踏踏实实地落在大地上。我常对自己说,工作也像恋爱一样,不爱他,就请离开他。我时常告诫自己,对学生和教育工作,不要发泄种种牢骚和不满。也许,学生、社会、环境没有我想象得如意和诗意,但这是我自己缺乏应有的认知,而不是社会的问题,因为社会不是真空,有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晴空一鹤排云上”,有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有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我们可以追寻“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境界。我也知道,学生都是未长成的人,不是完美的人——如果是那样的话,教育就失去了很多的令人着迷的魅力,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挑战,没有了峰回路转的智力游戏,甚至,没有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的种种美妙憧憬——未来的魅力就在于此。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要我们去创造的地方。梁启超说得好:“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况且,社会不可能为我而改变,教师也不可能选择学生,只能适应学生,惟一要改变的只是我的心态。时常看到有教师对学生的不满、对同事的不满、对环境的不满,以前我冲动地规劝别人,但我更理解和体谅的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我不想去改变别人,就反躬自省:自己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坦率地说,我刚开始工作时,还没真正地入门,工作还没有适应,课还不会上,班级还不会管理,面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学生,聪明可爱的,调皮捣蛋的,冥顽不化的,举一不能反三的,我也会牢骚满腹,自怨自艾。但现在我更加明白的是,自己当初缺乏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我知道,在我国国情下,学生和家长不能选择老师的,倘若有这个可能,不知道我是否还有这个底气去埋怨学生。至今,我最后悔的是,我入行才几天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很多所谓的“学生不好”,在无能为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