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词格律知识VIP免费

诗词格律知识_第1页
1/9
诗词格律知识_第2页
2/9
诗词格律知识_第3页
3/9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杂言诗是指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乐府诗中的《有所思》(四:1384)、《上邪》(四:1385)等等。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而且每句的字数必须相同。字数和句式有密切关系。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古体诗的句式。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例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四:1393)。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字,或在后面添加一个字,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二一二式“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四:1392),二二一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四:1392)。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细分起来是二二112三。例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四:1394)。不是所有的诗句都是按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也有比较特殊的句式,例如:一三式“以观沧海”(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四式“各在天一涯(yí)”(《行行重行行》,四:1390),一三一式“问子为谁舆(yú)”。2.句数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一般的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律诗八句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颔(hàn)联、颈(jǐng)联、尾联。每联两句,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是八句的都叫律诗,四句的都是律绝。因为句数固定还不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八句,也不能叫律绝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3.押韵古体诗的押韵,从使用韵部情况来说,大致情况是,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诗词格律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