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成长需要创生校园新生活——赴上海闵行区学习的思考合肥师范附小郑兆甫5月26至5月27日,朱庆文副校长率队一行8人赴上海开展“对标”学习活动。和风细雨,时断时续,滋润着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和明强小学,更显文静与隽永。二日的活动安排的满满的,深切地感受到校领导的重视与热情,也激起了我关于大学校文化、管理、活动的一些思索——一、以人为本,阶梯式培养面对学校规模的扩张,新进教师的扩大,创新培养模式,归纳起来是:有重点、有主题、分层次,重激励。有重点。大学校教师规模也很大,教师的培养如果平均用力,就会导致蜻蜓点水,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每学期可以确定重点培养对象,以期取得实效。例如:研讨课,他们便经历磨课——展示——研讨——再上课、再研讨。老师经过几轮研讨,收获应该是满满的。有主题。每次的培训、研讨,先确立主题,明确目标。围绕主题开展教、学、研,力求每次有收获、有突破。分层次。分析教师队伍的构成,确立分层次培养模式:班主任“三段”培养,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提升等。重激励。根据基础性、发展性、贡献性,采取三级评估。同时,重视平时奖励,主要是奖金加荣誉。重视人文关怀和评价,力求唤醒自觉,以期从“文化自觉”到“生命自觉”。日常的教学活动是繁琐的,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做到目标“少”,任务“精”,方能取得实效。二、教研“前移后续”,方式多样科研兴校,以科研促教师发展,是各个学校发展的抓手。听了闵行实小、明强小学领导的汇报,他们在构建培训课程、创新研究方式这两个方面有自己的思考,我所受益之处有:1、构建三级学习模式:骨干教师“理论学习”;青年教师“成果学习”;新教师“问题学习”。有侧重,各有提升,符合当前教师发展的实际。2、“问诊式”点对点培训。针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提出研究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如研讨课、沙龙、头脑风暴------每次活动有主持人,有现场互动等。3、“前移后续”研修。它是民强小学提出的教研模式,重视过程,保证每次研讨能够持续深入,取得实效。前移——组内确立主题(研究点),进行前期准备研讨;“后续”——后续深入研究,落实成果。我想:不论是教师活动还是学生活动,教学活动始终是主阵地,面对纷繁多样的各级各类活动,我们是否能做到有取舍,有侧重。目标专一,时间专一,人力专一,方能保证活动取得实效。三、读写结合,教好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存在关注点多、面面俱到、耗时多、收效微,没有语文味等诸多问题。如何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如何追求本真语文?闵行区两位特级教师做了有力的探索,也给予我深深地反思。“听说读写思”是上海市小语会会长金校长提出。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语文如果能够促进孩子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写好文,便功德无量。循着“课标”提出的目标,我想“读写结合”是教好语文的根本。语文课,我们在备课时,可以着手备“五点”:选择好“切入点”——把握核心问题;关注“训练点”——语用训练,即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寻找“链接点”——拓展性阅读、主题式阅读;把握“提升点”——提炼疑难,重点训练;设计“实践点”——围绕主题,设计探究性学习。我想:有这“五点”的指引,我们的语文备课一定会更有效,语文课堂也会“简约而不简单”。路漫漫其修远长,还需上下求索。面对规模大、人数多的集团学校,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是挑战。我想,不论管理层级多少、教研活动多少,重在效果。我们可以循着“目标、责任、权力”等方向,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操作性、激励性强的教科研管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