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主备人:沈兰芳【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㈡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2、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突破方法】朗读、合作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2、学习准确地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教学重点】1、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2、有些难解的词语。初备备注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二、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他的小说《狂1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1、解题:我们一起来看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2、理清结构: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讨论并归纳:(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4、思考与交流: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⑵、“乐园”乐在何处呢?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做了整体了解,下节课我们作具体分析。作业布置:熟读课文,预习“百草园”部分。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A、有趣的景物;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主备人:沈兰芳【教学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1、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初备备注一、导入新课:2上节课我们对鲁迅的这篇散文做了整体把握,这节课我们作具体分析。二、品味感悟:㈠、有趣的景物:1、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3、分析: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⑶.“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⑸.“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静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