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学科组合作者:李加成一、导入与链接在解放战争,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占据长江天险,人民解放军却凭着“小米加步枪”,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是为什么?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咱们班谁的字写得最漂亮?你上来帮老师板书一下课题好吗?二、学习目标展示1、读准课文,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含义,翻译理解课文,(重点)2、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学习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异同。(难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联系生活,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素养)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学生自主学习1、作者及思想和背景介绍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2、断文体: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议论文文体知识介绍(建议提前将议论文知识进行介绍)材料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重点讲论点)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的论点要求正确、鲜明。论据: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即事实论据(事例、数据、史实),它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科学定理、定律、名人名言、作者合乎逻辑的议论),它能增加文章的权威性。论证方法: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怎样证明”。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事例)、道理论证(名人名言)、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对比)、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材料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有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最关键的部分是本论,就是要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把对这几个问题的的思考和答案,通过一定的方法写出来,一篇议论文就基本形成了议论文在考试中有基本的三个模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果。3、读课文,感知大意(1)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字词读音。粟(sù)疆域(jiāngyù)亲戚(qīnqi)(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3)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作者提出什么样的中心论点?(观点)(4)个别读课文.(男、女生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点评。)(二)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一)1、教师勾画中的文言字词。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同桌交流,逐句疏通文意。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古今异义词。注:大家对照注释同桌自学,不懂的可以举手提问。4、检查学习情况,翻译重点字词。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畔”:“叛”的通假字,背叛。古今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