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探究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与宗教探究二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探究三科技发展的特点探究四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探究五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三国至隋唐的思想与宗教探究一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佛教的流传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汉魏之际,儒家名教学说式微,经学颓败,谶纬消亡。自西汉武帝以来形成的儒学独尊的局面不复存在,玄学兴起。玄学消极无为,悲观厌世的基调恰与佛学有相同之处,这也是佛教流行的有利条件。早期的佛教译文,不少就直接从道家著作中移植。——冯天瑜《中华文化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2页第一段、43页“历史纵横”和以下材料,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与宗教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原因。材料三它(指儒学)作为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在哲学思辩方面或不如玄学和佛道二教,但它与国家的制度、法律和公私生活关系密切,因而儒学在儒、玄、释、道中仍然居于首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时人认为儒学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皇权,重振封建纲常,也有利于建立中原正朔形象,感召四夷,建立大一统。这些均是玄、释、道所不能取代的功能。——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2页第一段、43页“历史纵横”和以下材料,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与宗教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原因。思想与宗教发展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教、道教兴起,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儒学先出现衰微,后有了新发展,仍居于首位;四种思想与宗教开始出现交融。原因:长期动乱使人们饱受苦难,有利于宗教流行;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有意识提倡;汉魏之际儒学衰微,为多种思想与宗教的兴起提供了空间;儒学在加强皇权和大一统等方面的功能,使其处于正统地位。材料三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鼎立,原则上儒学为正统,但并不是独尊。当时还有一个佛道的先后问题,武则天时把佛教列为第一,玄宗时又把道教列为第一。……儒佛道在矛盾冲突的同时,更有着明显的融合的趋势。隋朝经学家王通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想以儒学为主,调合吸收佛道的有关理论。……韩愈虽激烈反佛,却在实际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其道统说和复性论明显地是吸收了佛教的法统观念和心性学说。……就佛教而言,隋唐时期各宗派都已经吸收了儒道精神,比如对孝悌学说的吸收,以至有了“孝僧”的名称,尤其是禅宗讲心性论,与《孟子·尽心上》说的“尽心者,知其性也”很相近。……就道教而言,也开始讲礼义、忠孝,显然是受到了儒家的影响。原来道教理论和教规都不完善,隋唐时期开始创立理论体系、制订教规戒条,则是在佛教的影响下进行的,有的甚至直接模仿佛教。——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根据材料,总结隋唐时期思想与宗教发展的特点。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并行;儒学为正统思想;不同时期三者排序不同,存在矛盾冲突;同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融合。材料四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材料五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材料六韩愈是唐后期反佛的主将。他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一是指责佛道二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使民“穷且盗也”,二是指责“佛本夷狄之人”,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的危险。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指责佛教自外于天下国家,灭弃伦常,使得“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为此,韩愈主张止塞佛道,勒令僧道还俗,发扬儒家之道以取代佛道的宗教理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四、五、六,分析佛教兴盛的危害。结合课本42页和材料六,总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