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进取精神,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学生了解、收集有关孙中山和武昌起义的故事(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课、读书指导、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课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有何进步意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出示幻灯片2,同时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目题。2、完成导学案一、二两部分内容的填充,教师巡视点拨。3、小组内成员互相传阅本组成员的自学成果。3、抽查一个小组展示。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师过渡:让我们先走近孙中山,看看他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出示幻灯片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孙中山,师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师引导: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他接着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回答,师出示幻灯片5,并板书)1、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学生结合幻灯片6补充内容)师指出: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团体,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小组讨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你是怎么认识的?(出示幻灯片7,小组讨论,代表发言)2、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学生结合幻灯片8、9补充内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本节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解读)在这里,“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总之,因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这个纲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师过渡: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请问是哪三大主义?它与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关系如何呢?(出示幻灯片10—12,板书要点。)3、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师总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师追问: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归纳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师过渡: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运用武装起义的方式,不断展开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并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出示幻灯片5,板书第二个大标题)二、辛亥革命的过程(一)-武昌起义(开端)师播放课件《武昌起义》录像片段(幻灯片13),学生阅读教材答出起义的经过(师出示幻灯片14、15)。师出示《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幻灯片16),生通过图片说出起义得到了全国很多省份的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了。师过渡:武昌起义使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