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横山小学周佳佳【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书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情境导入】1.实际切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师: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得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师:大家觉得拍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生1:我最喜欢前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前面。生2:我最喜欢左面的,站在她的左边,拍的是她的左面。2.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探究新知】1.构建新知。(1)本位观察。师:(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生答熊猫)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熊猫长什么样子?生1:有两只大大的黑眼睛,头顶上的两只耳朵也是黑色的。生2:手和脚是黑色的,肚皮是白色的。样子很温顺。师: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前、后、左、右拍摄的熊猫照片)师: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生1:我看到了前面,它有白白的肚皮、粗粗的腿,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生2:我看到了右面,它有粗粗的腿和一只黑耳朵,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生3:我看到了左面,它有粗壮的腿也有一只黑耳朵,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生4:我看到了后面,它的背部和头部都是黑色的,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前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左面或右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看到的是哪一面?(2)换位观察。师: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生1:我看到了左面,刚才看到了前面。生2:我看到了后面,刚才看到了左面。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生1:我们绕了一圈。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置,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3)全面观察。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师:你在哪个位置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师:这是老师绕着熊猫一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