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科:小学语文论文题目:《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所属单位:芦淞区何家坳小学姓名:王佚岚1《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十册第七组中一篇精读课文。这个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总是奚落它。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作者编写这个故事主要是采用了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人物角色对话很有特色。陶罐与铁罐对话时,无论是提示语、标点符号、对各自的称呼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对比,才使得童话中两个角色对比鲜明,读起来十分有趣。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1)1、会认10个生字,会写“陶”。(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9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下文,理解“奚落”一词思。(2)学习通过字义选择读音的方法,并掌握“兴”这个多音字。(3)通过抓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标点、称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从而明白陶罐与铁罐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1)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读中感悟,体会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从而明白陶罐与铁罐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陶罐与铁罐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施教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好的阅读西瓜习得较完善的阅读方法。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课文的体会还停留在表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蕴涵的故事道理,学生理解起来虽然不难,但容易仅仅只停留在二者的性格差异上,而不会更深入地思考,这是由于陶罐和铁罐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导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对话,让学生读懂内容揣测人物心理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读懂故事内容,进而读懂故事道理。四、设计意图1、教师与编者的对话:定目标依据在本单元学习目标“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如何利用《陶罐与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让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是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初衷。第一课时,我着力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猜测人物为什么这样做,在读中感悟,由读懂内容到读懂道理,对文本主题和单元目标准确定位。童话人物反映的不是品质的差异(如骄傲和谦虚),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否真正认清自己,认清别人。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抓住文本特色《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主要是采用了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人物角色对话很有特色。陶罐与铁罐对话时,无论是提示语、标点符号、对各自的称呼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对比,才使得童话中两个角色对比非常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因此教师要抓住文本特色设计导读策略,让“对话”成为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设计中如何让学生了解这篇童话故事的语言与表达特点,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此次教学设计要突破的一大难点。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得法”上述两个教学设计意图的实施策略则来自于此处的“得法”。此处的法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读懂内容知文意。细读对话,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人物真实意图,体会陶罐与铁罐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二是体会特色,明写法。分板块突破,从提示语,称呼,标点三方面逐步入手探究这篇童话在对话表达上的特点,引导理解文本的表现手法,明确方向,体会特色,感悟对话写法的三个诀窍。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师:PPT课件(含图片、视频、音频)3学生:练习本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2、出示陶罐与铁罐录音。(陶罐:大家好,我是一只用粘土做的罐子,人们叫我陶罐。你们可千万别用力摔我。铁罐:大家好,我是一只用坚硬的钢铁做的罐子,人们叫我铁罐,我怎么都摔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