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估算教学中心小学党员教师:王伟《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国际数学数学也非常重视估算能力的的培养,时常生活中我们也处处离不开估算。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标准》中要加强的估算教学,我认为:1.估算教学需“扎实”[片段一]为什么可以这样想呢?出示信息:有104人去秋游,门票和车票共49元,应该需要多少钱票?师:“应该需要多少钱买票?”这个问题你理解吗?生1:就是要知道带的大约的钱数就可以了,不用知道准确数.师:那你们怎么算大约的钱数呢?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生2:把49看作50,104看作100,50乘100等于5000,带5000元就可以了.(评析:一般情况下,老师们教学估算,生2和生3介绍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就该结束了。但我觉得还不够,充其量这儿只解决了“怎样算”的问题。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让学生结合现实问题情境,解释估算的过程,理解估算的算理。)师:这两种估算方法都很好,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采用哪种建议呢?生4:我会采用第一种方案,因为我认为100与104最接近,估算的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生5:我会采用第二种建议,虽然他的方法最接近准确值,但钱会不够,会有人进不了大门的。师生交流觉得第二种方法好。(小结:很好地沟通了估算结果和准确值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估算要符合实际,有时要把数估的大些,有时要估的小一些。)(评析:新课标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努力让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学生的多种算法,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要在教学之初就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中游层次的学生。新的数学课程是有弹性的,它倡导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它既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也特别关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2..估算方法需“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是算法大杂烩,算法越多就越好。面对多种算法,我们应该学会分析,哪些方法是需要引导的,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教师要及时地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信息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片段二]你更喜欢哪些方法呢?师:这一题(做一做)大家想出这么多估算的方法,这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动了脑筋,这些方法都很好,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些方法呢?请你轻轻地告诉同桌同学。生1:我比较喜欢方法三,因为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算起来很方便。生2:方法三算起来很方便。生3:方法三算起来很方便,可是它把两个数都估小了,所以答案和准确值差得很多。生4:我喜欢方法一,只估了一个因数,答案和准确值不会差很多,而且算起来也很方便的。生5:方法一和方法二差不多,我都喜欢的。生6:方法四,把两个数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是我新学会的,我很喜欢。……(评析:口算是估算的基础,选择的估算方法还和口算方不方便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有了下面这个细节。)师:估算39×73,估一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师:如果采用估一个因数的方法(40×73或39×70),口算起来比较麻烦,就要选用其他方法了。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选用哪种估算方法。(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要把算法优化的过程看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把优化的过程作为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定的障碍,引导学生在多次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我感悟。算法优化是一个因课而宜、因人而宜的问题。我们不能够用一节课的眼光去看待优化,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选择优化时机。)2.计算方法选用需“灵活”[片段三]估算教学遭遇的尴尬──“老师,我不用估算,行吗?”这是单元评估题中的一题:王老师想买13支钢笔,每支29元,王老师至少要带几百元钱才够?生1:10×29=290(元)解释:290元比准确值少了“3个29元”,大约少了90元,290+90=380(元),所以王老师至少要带400元。(学生没说成“王老师至少要带300元。”真是了不起!)生2:13×30=390(元)解释:390元已经比准确值多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