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本知识归纳总结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血压分类和定义:人群中血压呈连续性正态分布,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划分无明确界线,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目前,我国血压分类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Hg。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流行病学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美国黑人约为白人的2倍。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多。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较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査,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与11.88%,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査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18.80%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和6.1%,依然很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别,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男、女性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尤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具体通过何种途径升高血压,至今尚无完整统一的认识,原因如下:首先,高血压不是一种均匀同质性疾病,不同个体间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其次,高血压病程较长,进展一般较缓慢,不同阶段始动、维持和加速机制不同。因此,高血压是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疾病。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因素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发病概率高达46%。约60%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在遗传表型上,不仅高血压发生率体现遗传性,而且在血压高度、并发症发生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如肥胖等也有遗传性。2.环境因素(1)饮食: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钠盐平均摄人量显著正相关,但同一地区人群中个体间血压水平与摄盐量并不相关;摄盐过多导致血压升高主要见于对盐敏感的人群。钾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高蛋白质摄入属于升压因素。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或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较高也属于升压因素。饮酒量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尤其与收缩压相关性更强。我国人群叶酸普遍缺乏,导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与高血压发病正相关,尤其增加高血压引起脑卒中的风险。(2)精神应激:城市脑力劳动者高血压患病率超过体力劳动者,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较大,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者患高血压也较多。此类高血压患者经休息后症状和血压可获得一定改善。(3)吸烟:吸烟可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而使血压增高,同时可以通过氧化应激损害一氧化氮(NO)介导的血管舒张引起血压增高。3.其他因素(1)体重:体重增加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的类型与高血压发生关系密切,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2)药物: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逆转,在终止服药后3-6个月血压常恢复正常。其他如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也可使血压增高。(3)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是指睡眠期间反复发作性呼吸暂停。有中枢性和阻塞性之分。SAHS患者50%有高血压,血压升高程度与SAHS病程和严重程度有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1.神经机制各种原因使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发生变化,各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