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多元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2014-06-2710:12:04归档在我的博文|浏览7248次|评论6条从儒家的立场来反思启蒙心态20年来,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否能够超越政治化的限制、去除糟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对西方的启蒙做出回应,并与西方的现代价值相匹配。张灏曾提出,现代化是对传统的严厉批判,他提出要从传统的价值角度来反思现代化。我的想法就是从儒家的立场来反思西方的启蒙心态。关于启蒙,西方很多学者将之作为一场运动,哈贝马斯则认为它是一个还未完成的计划。在这里,我们既不把它当作还在发展的一个计划,也不把它当作一种运动,而是看作一种心态,这种启蒙心态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它还发展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此外,包括跨国公司、民间或官方组织,都与启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舒衡哲和李泽厚指出,救亡压倒了启蒙,对此我基本接受。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认同启蒙被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知识分子认为是能够使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道路。那么,我们能否从儒家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启蒙做一同情的了解和批判的认同,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儒家的核心价值,对启蒙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做一些反思呢?在这中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预设:一个中西方间可以进行平等互惠对话的时代也许已经到来。之前的对话是不公平的,实际上,现在的对话条件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的力量太薄弱,特别是在文化领域。西方提出了“软实力”的说法,我们也用软实力,但是我认为软实力是值得商榷的。这个概念是约瑟夫•奈曾经提出来的,他认为仅衡量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还不够,还应包括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是软实力,美国在这方面就相当强。中国提软实力并不一定合适,一是因为我们这方面的力量太弱,比美国、欧洲或者日本都要弱很多,甚至美国一个局部地区的软实力都比我们强;二是如果我们要推出软实力,可能会招致更多“中国威胁论”的观点。五四运动时代中国的知识精英常常是把我们的糟粕与西方最核心的价值相比较,比如拿“抽鸦片烟”、“包小脚”、“蓄妾”、“等级制度”、“封建意识形态”和西方的“理性”、“自由”、“法制”、“人权”、“个人的尊严”做比较。我们本来就弱,这么一比,我们就没什么民族自尊可谈了,结果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完全丧失信心。传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很多阴暗面,但是我们在面对传统的时候,不应该持一种全面否定的态度。五四时期大家对传统的批判力度很大,然而,如果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传统,那么在吸收西方价值上就不可能深刻,而如果只是肤浅地认识西方价值,结果很可能只是欧风美雨、比较浮面的东西大行其道。在对待传统上,我们本应该从四个向度同时进行,即对传统同情的了解、发扬,对传统进行批评,对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充分引进和对欧风美雨加以排拒,它们是一体的,而不仅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问题。当我们把这四个向度变成两个向度,就是古今中西、中西之争的问题,再把这两个向度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全盘西化。譬如胡适为什么赞成全盘西化这种偏激的主张?正如胡适所言,假如我们现在说80%西化,那么实际上只有30%,假如说100%,那么实际上还达不到60%。后来他不再用全盘西化,而提出充分现代化。这些一流的思想家,他们对西方了解比较深刻,他们的反传统是因为爱国主义的激愤。如今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对启蒙心态批评最严厉的,还是西方一流的学者,有解构主义的、环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的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学者。他们发展出来的观点应该是我们方法论据的重要参照。这是当前的基本情况。那么,西方的自由、理性、法治、人权和人的尊严这些核心价值,能否与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进行对话呢,具体而言就是关于对正义的理解、对责任的理解、对社会和谐的理解这些方面。以前对亚洲价值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很多学者把亚洲价值等同于权威主义、裙带关系、缺乏透明度、黑箱作业,但仁义礼智信,这些才是亚洲价值观。如今,西方的人权力量很大,成为普世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契机。大概从1968年开始,人类首次看到了地球全貌,它的矿物、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