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许市镇中心小学张慧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出示课件)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第一部分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编排:第一,通过画三角形的活动,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抽象出概念。第二,在学生已学过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第三,通过摆三角的活动,学生感知到它的稳定性,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一些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有利于我们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为以后深入研究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初步掌握画高的技能。教学难点:掌握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学具准备:作业纸、三根小棒。第三部分教学流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应用练习,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可以看见三角形呢?带着问题欣赏美丽的图片。然后通过谈话导入新课:生活中有这么多地方都使用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具有怎样的特性和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图形。(在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回忆,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第一步是学习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和动手在纸上画三角形,并让学生在拼摆和画的过程中,看一看每个三角形都是用几根小棒或几条线段组成的?这几条线段是怎样连接的?我先给学生明确解围成三角形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三角形的边。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摆的三角形有几条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答题卡上这些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并请几名学生用一句话完整的概括一下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我在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最后在介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各部分。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有效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第二步明确三角形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的定义。然后通过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个是三角形这个练习来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这样设计,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辨析中自主建构三角形的概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步是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出示房子模型图,提问:你能测量下面人字形梁的高度吗?这里可以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同学们在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