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程标准: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重点:.美苏缓和的三个阶段;美苏缓和外交的启示。难点:美苏缓和外交中双方对外战略的问题。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1.背景:(1)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战略: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2)美苏实力变化:①苏联:实力进一步增强,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②美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实力有所削减。2.表现:(1)缓和:①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的主张。②外交上,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并与联邦德国建交。③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2)紧张:1962年,苏联向古巴秘密运输导弹,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二、尼克松主义1.背景:(1)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其扩张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谴责,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2.含义: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把新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即“尼克松主义”。3.内容:(1)美国将信守它的一切条约义务。(2)如果美国的“盟国”或对美国以及对整个地区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受到威胁时,美国将提供援助。(3)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4.实质:是在不放弃美国“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5.表现:(1)美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外交的主要手段,积极推行多极均势外交。(2)尼克松主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美国的国际政治环境:①使越南战争实现“越南化”,缓解了国内困境。②在中美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双方关系。③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④重新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三、美苏“缓和外交”1.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2.表现:(1)美苏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和举行会谈,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保证尽力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2)美苏关系中的经济色彩逐渐增强。(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开始新的缓和局面。①美苏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②美国对苏联加强了“和平”与人权攻势,期望“不战而胜”。3.评价:(1)美苏缓和外交反映了美苏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2)美苏缓和只是权宜之计,各自的终极目标并未改变。(3)两国在对话、妥协的同时,也把对抗、争夺推向了世界各地。四、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1.美苏国力和国际地位下降:(1)美国:①全球性扩张给美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两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②美苏争霸使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却日趋衰退,造成其收支失衡。③美国强行推行其价值观遭到了世界人民的反对。(2)苏联:①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与自身综合国力不相称的扩张,耗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使其国民经济不堪重负。②长期的军备竞赛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③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争夺,干涉他国内政,加深了与西方的矛盾,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孤立。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对苏联的离心倾向不断增强。2.日本和西欧的崛起:(1)原因:随着日、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开始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多的发言权。(2)表现:A.西欧积极实行以经济联合促进政治联合,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B.日努力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尽力摆脱美的控制。3.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1)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并成为反殖、反霸斗争的重要力量。(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关系演变的原因、表现及对美苏关系演变的认识1.原因:(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2)美国由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消耗,特别是侵越战争的困扰和挫折,又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日本、西欧竞争加剧,霸主地位开始动摇。(3)苏联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