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3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授课教师:于雅静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分四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三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2、地位与作用: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初中教材增加了这部分内容。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初中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3、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4、教学难点判断何时选用列表法或画树形图法求概率更方便。学情分析从上节课所学用列举法求概率出发,以探究快捷明确的新方法为目标,以两个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观察分析、评价解题方法获得新知。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学习一些计算概率的方法,通过大量试验对结果做出估计,从而做出合理决策。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掌握了频率、频数、频数分布直方图等相关知识。本节课为以后利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时间的发生的概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法、画树形统计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2)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判断何时选用列表法或画树形统计图求概率更方便。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列举法的结果是否重复和遗漏,总结列举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应用列表法或树形图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问题观察、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2)提高自身的数学交流水平,增强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活动,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从中指导、总结、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1)具有何种问题的实验称为古典概型?(2)对于古典概型的试验如何求事件的概率?学生回答:(1)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多个;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具有以上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2)对于古典概型的试验,我们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全部可能的试验结果中所占的比分析出事件的概率。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准备好知识基础。新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活动2问题掷一颗普通的正方形骰子,求:(1)“点数为1”的概率(2)“点数为1或3”的概率(3)“点数为偶数”的概率(4)“点数大于2”的概率学生思考后回答:掷一个骰子时向上一面的点数可能为1、2、3、4、5、6,共六种,这些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等。(1)P(点数为1)=(2)P(点数为1或3)=(3)点数为偶数有3种可能,即点数为2、4、6,P(点数为偶数)=通过简单的回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阐明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教学新课教学活动3问题1、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1)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2)两个骰子点数的和是9;(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数为2。2、列举时如何才能避免重复和遗漏?教师总结分析: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例如掷两个骰子)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