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培训,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一师一优课”也好,“微课程”也罢,目前教师参与热情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技术层面的缺失。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还只停留在word的编排上。一些老教师甚至连编排文档都勉为其难,何谈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女性教师,机械类天生就是弱项,繁杂的录制过程耗去了大量的时间,也让仅有的一点热情消失殆尽。据调查,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愿意使用技术?1、当技术为他们带来便利时。2、当技术容易获得和掌握时。3、当认为是必须时。只有让我们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尝到对教育教学的帮助的甜头,教师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应付为积极创新。不管何种技术都应该是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而不应成为教师前行的负担。二、师资专业,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保障。目前,据我所知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有些是“半路出家”(非专业,由计算机能力稍强的教师承担),有些虽顶着专业的桂冠却是“滥竽充数”之辈。普通教师遇到的信息技术专业问题也成了他的“软肋”,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他们挑不了大梁,势必影响学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三、批判吸收,循序渐进,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正道。“翻转课堂”、“微课”正成为当前教育的热词。它也是我们这次华师培训的关键词。她正以不可挡之势颠覆着我们的传统课堂,奏响教育新时代的最强音。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1、作为一种便利的工具,微视频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特别是有助于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为合作学习提供技术支撑。但这终究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它绝对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认知差异,离开了认知研究,这种技术是毫无用处的。2、现行的教材内容并非无可挑剔,如何正确选用有效的教学内容考验着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素养和智慧,也直接影响微课与课堂翻转的质与效。3、目前视频、微课质量堪忧,良莠不齐,没有辨别能力的教师没受其益,反受其害。即使是名校名师制作出来的视频也并非无懈可击,还关系着学情、师情等因素,倘若生搬硬套,必会适得其反。故,提倡批判吸收,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切莫盲目跟风,仓促上阵,东施效颦。四、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应有之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我们的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育需改变,教师更需改变。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而言,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时刻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成长清泉。教育遇上“互联网+”,是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考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发展,在坚守与创新,继承与发展中稳步前进,适应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