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第六届“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暨“教育家成长联盟”全国五次会议开幕2019年10月10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未来教育家》杂志、东北师大附中、中国知网承办的第六届“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暨“教育家成长联盟”全国五次会议在吉林省长春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其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致辞中表示,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一定来自实践,来自课堂,是课堂真实的感悟、真实的发现。在长期积累过程中才能“析出”思想,厚积薄发,逐步成长为“名师”和“教育家”。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学,所谓“教育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这个命题朴实无华,却道出了教育家成长的规律。钟秉林指出,作为人才培养重要载体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大趋势,变革传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组织、改革管理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彰显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而实现这些任务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在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李政涛率先以《让理论活在课堂里》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在报告中,李政涛表示,于漪老师提出的“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这句话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他经常反思,教育家是读书读出来的吗?是思考问题想出来的吗?当然都不是。“要成为教育家,课堂上课是规律,是不可绕过的途径。上课是教育家最看重的发动机,最重要的芯片,上课是教育家成长的源头活水和荒漠甘泉,是源泉。”李政涛还表示,上课是一种实践,是教育实践最基本、最日常的方式。上课是一种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方式方法。“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堂是活的教育理论’,因此课堂就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地,是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场,是理论与实践交融共生的土壤,更是教育家成长的家园。”同时,李政涛认为,还应该从自己身份的角度入手去理解于漪老师提出的“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这一理念。在李政涛看来,在这一理念下,自己应该是学习员、宣传员、教研员和研究员。其中,在学习方面,李政涛建议每位老师应该为自己的学习树立好目标,建立好方向,不能做漫无目的的学习。“无论出去参加培训还是讲座,应该把自己的脑袋变成三个东西或者说三个阶段,即从麻袋变成口袋,再从口袋变成脑袋。”最后,李政涛表示,作为老师最应该向于漪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学习如何成长。“虽然说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人人都可以走向教育家,关键是走向。走向的过程就是树立学习标杆的过程。教育家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的参照系,你跟他学习就是在跟精神上光明的人学习,就是跟最具有强大的生命能量的人学习,走向的过程,就是明晰教育理想信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