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拔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众多词作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雨霖铃》。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好吗?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朗读情感的表现。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2、自由朗诵、全班齐读: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听名家朗读,教师也可作一定的示范。朗读时应把握这几个句子: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一)、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第一课时学习作者、背景,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三)、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教师提问并指导:(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