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折算表(以下分别5年的总分)板块学分折算办法备注师德教育181.每学年结束时根据《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职业道德考核,获得合格及以上等级的计3学分。2.完成市级课程培训并考试合格,计3学分。本板块周期学分要求为18分。凡考核等级不合格者,年度继续教育认定为不合格。新理念12完成市、区(县)级课程培训并考试(含补考)合格,每科计3学分。校本培训按4学时折算1学分。本板块周期学分要求为12分。新课程501.完成市级、区(县)课程培训并考试(含补考)合格,每科计3学分。校本培训按4学时折算1学分。2.参加各类非学历培训,凭培训合格证书按4学时折算1学分,凡集中培训学时超过56学时的,凭培训合格证书登记14学分。3.说课、上课、评课考核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分别计3分、2分、1分,优秀等级比例为20%。4.提高学历、学位进修(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网络远程培训,凭主办单位毕结业证书、学位证书或成绩证明、课程合格证,按结业1科2学分计,但总分不得超过20学分。教师参加挂职进修,每学年计5学分。5.教学实践:(1)参加优质课竞赛获奖、撰写论文获奖、参与课题研究或教改实验获奖,按主办单位层次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5、4学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4、3学分,区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4、3、2学分计,校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3、2、1分,各项以最高标准计,不重复计算。(2)参加市、区、校组织的主题研修活动(含教研活动),每半天计1学分,每学年最高计5学分。(3)听取区县级及以上专题讲座、参加学术交流,每天计2学分,有论文交流发言者,另计2学分。(4)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与读书笔记,经学校考核,每2篇计1学分,每学年最高计2学分。(5)教师指导新教师及青年教师,每学年凭聘书及过程资料为导师及对象分别计2、1学分;指导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获奖,凭辅导奖证书或有关证明材料按选手获奖相同折算办法计继续教育学分。(6)教师承担市、区(县)、校级的教学研究课、送教下乡及主讲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凭主办单位证明每学时分别折算2、1、0.5学分。6.教育科研:(1)承担课题研究或教改实验,主研人员凭立项文件按国家级、市级、区县、校级每年分别计6、5、4、2学分,协研人员按主研人员相应学分折半计。项目为子课题者,按同级项目降一个等级计。(2)撰写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凭报刊原件按国家级、市级、区县级第一作者分别计4、3、2学分,第二、三作者依次递减0.5分;编写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正式出版的教材、专著,按每章计4学分,参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编写,每门计3学分,主编、副主编、参编依次递减0.5分。7.参加教师书法考试分别按高级、中级、低级凭等级合格证书记6、4、2学分。8.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分别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合格证书记6、4、2学分。本板块周期学分要求为50分。1.组织参加各类非学历培训需经过区(县)教师继续教育登记机构审批批准,并由区(县)继续教育登记机构颁证。2.教师在周期内参加学历学位提高培训进修,要求所学专业学以致用,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合格学历为大学本科。3.课题审批来源需为各级教育科研规划、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规划、自然科学科研规划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课题。4.教师获奖颁证单位需为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教研部门、电教部门、教育学会,其他组织评比活动不纳入学分登记范围。新技术201.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凭培训合格证书,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分别计14、12、10学分。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合格,凭考试等级证书,高、中、初级分别计6、4、2学分。本板块周期要求为20学分。2007年前参加英特尔未来2.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格,凭培训合格证书可计12学分。3.各区(县)、学校组织其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训,每4学时折算1学分。教育培训的不再纳入本周期进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