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意外”带来的精彩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朝阳小学谌伟邮编:430316手机:15902753171邮箱:cw7777@163.com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计算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是发生在本节课中的一个片段。我创设了“买书的”的情境,书的价钱都是整十、整百的数,目的是通过学生买书的生活场景,提出用加减法解答的问题,学习整十、整百数相加减的口算。当出示了各种书的课件后,学生结合各种书的价格提出了许多问题。加法的学习如我预设的一样,顺利地教学成功。接着的课内练习我出示了:一本字典135元,一本故事书50元,一本字典比一本故事书贵多少元?请同学们列式解答。生1:“130―50我是这样算的,把130看成是13个十,50看成是5个十,13个十里减去5个十剩下8个十百,所以是80。”生2:“130―50我是这样算的,把130分成100和30,100减50等于50,再加上30就是80。”生3:“130―50,我把50分成30和20,130减30等于100,100再减去20就等于80。”生4:“我先想13―5=8,再在得数后面填一个0,得数是80。”对于学生的这些算法,我都一一肯定,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纷纷举手,想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大家听。这时,我发现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女同学将手举了一下,又放下来,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我向这位同学鼓励地点点头,说:“你有不一样的算法吗?可以大胆地说一说,对错没有关系。”这位同学立即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算的,130—50,用30—50不够减,就倒过来用50—30等于20,再用100—20等于80。”倒着减,这可不得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老师,不能倒过来减的。”“真好笑,30—50不够减,就倒过来减?”“真奇怪,倒过来减也等于80。”……又有一个声音说:“130—50用倒着减的方法也是对的”。1我一下子也愣住了,面对这么多议论,又看着这位不知所措的小女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倒着减”的算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是漠视、回避,把学生拉回到自己设计的程序中,还是顺着这位小女孩的思路,调整教学程序呢“这种算法到底对不对,我们请她来说一说想法,好吗?”在我和善、友好的鼓励下,小女孩开口解释说:“130—50,用50—30等于20,就是说30—50不够减,还差20;再用100—20,就是从100中拿出20来补上,得到80。”到这时,全班达成了共识: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那位发言的同学也终于露出了笑容。原本让人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同学们的耐心倾听和真诚期待中,竟然也带来了“意外”的精彩!一、民主和谐,让数学课堂充盈人文关怀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功效。新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是“共享”式的师生关系。人文理念指引下的“共享”过程,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在这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未成年状态”,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生活过程中,学生才愿自由地伸展童真,老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二、彰显个性,给数学课堂带来活力无限“倒着减”,听似荒谬的算法,但这却是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积累,来源于个人的思维习惯。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擅长于逻辑推理。此外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题策略、不同的心得体会。鉴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多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独到之处,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独特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一旦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便呈现勃勃生机,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