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安排叙事的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阅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章的内容,文体特点,写作风格等,致使文章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的,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的联结起来。例如《荔枝蜜》就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对于线索,阅读时只要认真揣摩,是不难搞清楚的。作家刘白羽曾经说过,一篇文章要想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就得从五花八门色彩斑澜的生活中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那么一篇好文章究竞以什么为线索呢?又如何来安排清晰的线索呢?这就是寻找那些能够贯穿众多材料,体现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并有利于突出中心,推动情节发展的事物。一般记叙文常见线索有以下几种:(一)以某个事物作为叙事的线索。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全文始终以一件衬衫来串联整个故事情节。’(二)以某个事件为线索。如课文《分马》是以分马这个事件作为线索串联众多人物言行的。(三)以某个人物为线索。如课文《孔乙己》就是以小伙计“我”及“我”的见闻来叙述故事。(四)以某种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课文《我的老师》,它是以“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来联结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例文1白雪地红棉鞋那年冬天,我6岁,妹妹4岁。天很冷.连续下了几场大的雪,满世界白茫茫的。爸爸在远方上班,那里是否下了雪.我们不知道。下中午班的妈妈踏着院子里的积雪.“咯吱咯吱”很好听地跑回家,搓搓手,从包里拿出一双崭新漂亮的小棉鞋。颜色是火红火红的那种.希一下“里使觉得好暖和。灯芯绒做的又高又厚的鞋帮,摸一摸也舒服。妈妈“庄严宣布”:“这是给妹妹的。”妹妹拍手大笑。我愤怒了:“为什么不给我?”妈妈望分我说:“你已经有棉鞋了,你是姐姐,应当让让妹妹。”我委屈地点点头,泪水却一滴一滴地落到脚上的男式旧棉鞋上。妈妈温柔地与我商量:“帮妹妹穿上试试。”我完全明白因为比妹妹大所以就应该没有新棉鞋的道理,可是不知为什么心里还是好难受。我极不情愿地帮妹妹换上新棉鞋,系鞋带时,我用怨恨的眼光盯着她,使尽了吃奶的力气系到最紧。她似乎没有感觉到痛,欢叫一声冲向院子.在雪里跑啊,蹦啊,跳啊,喊啊,笑啊,在我眼里,像一条令人讨厌的“小疯狗”。我呆呆地坐在用挞上,那两只小小的动来动去的红棉鞋,扰像两团红红的火焰,在白白的雷地上滚动跳跃,那么鲜艳充酉、光彩迷人.灼得我的眼睹一阵阵发涩。妈妈做好饭了,喊我们回去吃。妹妹疯劲正酣,妈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她拖回家。红红的新棉鞋巳经被雪水浸湿了,妈妈一边脱下她的红棉鞋,烤在火炉边,一边絮絮叨叨地数落她。我心里稍稍好受了一点。嘴里嚼着饭,我的眼光则在那两只小红棉鞋上游来荡去。火炉旺起来,烤得红棉鞋热气腾腾.不一会儿,白气冒光了,红红的绒布开始泛黄、变黑。我心里却浸过一阵快意,忽而又掠过一阵做亏心事的害怕。我赶紧埋头吃饭.一股烧糊的棉花味儿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我偷眼希妈妈.她慢慢地吃着饭,默默地想心事,大概是想爸爸那里有没有下雪。我深深低下头,再也不敢红棉鞋.不敢看妈妈……“什么味儿?什么味儿?”妹妹成大喊大叫。妈妈打了个激灵,猛地冲向火炉……两只红锦鞋都巳烧穿了。妈妈颓然地拎着它们,转来转去地看,就像捏着两根鸡肋。她忽然抬起头,问我:“你没看见烤着了?”我使劲地点点头。“也没有闻见糊味儿?”我更加使劲地点头。妹妹嚎啕大哭起来,一阵快意在我心里拣过。妈妈安慰她:“别哭了,妈再给你买新的。”妈妈走到门口,手一扬.两只小红棉鞋在中午没有阳光的天空中划着弧线,双双落向地面……我跑过去,清清楚楚地看见,白白的雪地上静静地躺着两只小小的红棉鞋。妈妈走过来,模模我的头说:“唉,你这孩子。”晚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