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19年上汪清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语文教师许珍超教学目标1.学会认读本篇课文的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万象更新、色味双美、翡翠、灯火通明、日夜不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初步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北京的热闹气氛。3.学生通过表格记录春节个个日子的习俗,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与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初步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文章的详略得当。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读通读顺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设计意图:学生先读文识字感受春节节日的气氛,体会传统文化的氛围)二、学习“单元导读”1.请快速默读课本第23页的单元导语:(1)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2)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法要点是什么,用笔在书上画出来。2.翻到目录,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安排了哪些课文?(设计意图:学习单元导语,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三、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2.老北京的孩子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投影《教学用书》第59页第3点—北京春节童谣。说说你的感受。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课件出示导学案一、1)(设计意图: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作者。体会北京风俗。)四、检查先学,整体感知1.认读生字词,师生相机正音。(课件出示导学案一、3)2.检查生字书写情况(投影导学案的生字书写题,课前先写3个留两个空格),师生点评、范写“醋”和“逛”,生再各练写2遍。3.小组合作按自然段轮读课文,难读的句段重点练习。4.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交流导学案一、5)(设计意图:对本堂课认读字词进行讲解,学生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中的第二大题)默读课文,想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及表后的问题。时间:10分钟。时间详略习俗气氛腊八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过了二十三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本文是按顺序写北京的春节的。2.北京的春节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有(多长时间)。3.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给你留下了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4.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填在表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完成导学案中的第三题)(二)全班交流汇报展示(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忙碌、喜庆、团圆”“详写”“略写”。)六、每个小组练读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3分钟)(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独立自主的体会“春节”的习俗与气氛,在写作上有哪些好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在学习文章中体会传统文化)七、小结评价,设疑激趣1.这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了老北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节日习俗。在这么多的节日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2.小组评价,评比打分。八、板书设计:6北京的春节(老舍)腊月——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北京的春节》教学素材2019年上汪清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语文教师许珍超1.春节童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2.春节历史: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由此也形成普遍重视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3.春节习俗——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