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主讲人张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不仅在于游戏是幼儿活动最自然也是最经常性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它对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价值。对于游戏如何被运用于幼儿的教育教学的中常常缺乏全面的认识。只是将游戏作为操控幼儿注意力、规范教学秩序、扩大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的工具性手段,而丝毫不顾及幼儿是否真正获得游戏性的心理体验。因此,要确立一种全面的游戏教育观,以真正实现游戏与幼儿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我认为,运用和融合游戏于幼儿教育教学中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路径:一、让游戏成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幼儿的一种基本活动,可以将其纳入到幼儿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其实质就是将儿童自己的游戏转化为幼儿教育的过程。就操作的方式而言,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实践路径实际上就是幼儿自选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即幼儿需提供时间、空间与机会,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权利,鼓励与支持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让自选游戏成为在幼儿的基本活动内容和成长体验。幼儿教育教学归根结底是体现或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部活动之中的。于是,幼儿教育教学的内容按照活动类型及属性的不同,可有生理性的生活活动、常规式教学活动、自选的游戏活动等基本的内容组成。把幼儿的自选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基本内容无疑便是将游戏转化成幼儿教育教学内容的基本体现。二、让游戏成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常规式的教学活动从来都是学前课程价值与目标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和活动形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游戏活动就是对于幼儿正规的、集体化的教学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的支持、辅助与补充,而注重于直接为常规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而服务的功效实现。例如,在数学的幼儿教学活动中,为让幼儿巩固和掌握“5”以内数的知识,教师可以为孩子设计了一个“爬台阶”的比赛游戏。“台阶”由低到高,依次呈现2的组成、3的组成、4的组成……5的组成。孩子们每认识一个数便意味着爬上一个台阶。谁先爬上最高的台阶,谁先获胜。在托班社会领域的课程教学中,让幼儿学习运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老师把这些礼貌用语编进一个拍手说唱的游戏中,借助于说唱游戏的形式完成了这个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种依托于常规教学中的游戏形式的运用,并非仅限于教学中的某一局部或阶段,而是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正是借助于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幼儿正规集体教学活动体现出不同于成人式教学的形式特征。三、把游戏视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该说,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都是基于“游戏即游戏活动”的认识,例如:一个小孩帮父母做家务——洗碗时,他会把碗摆成一个纵队,一个一个地刷,最后再一个一个水冲。这个洗碗的过程,与其说是劳动,倒不如说是游戏,因为他在“玩”碗或“玩”2水。在幼儿里,某幼儿在给窗台上的花草浇着水,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喝吧,喝吧,快点长大。这也是儿童的游戏的流露。至于儿童在文学接受、绘画与美工、音乐欣赏等教学性活动的过程中,则更是充满着了其游戏精神的释放与表达。如果仅仅是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存在,游戏在教育中可资利用的价值最多也只能体现或实现于作为形式而存在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正如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过的,“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这里所谓的游戏态度或心智态度,其实便就是指向了游戏的精神。如此,也可以进一步讲,游戏的精神远比游戏的外部形式更具教育的意义,因而便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实践价值。应该说,一旦游戏可被视为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游戏便可作为贯穿和融汇于教学全部过程的灵魂。实际上,把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手段,其根本就是要教学始终充溢着游戏的精神。让游戏精神成为教学的灵魂,鼓励与支持儿童的游戏精神在幼儿一日活动及其所有环节中的融汇与发挥。总之,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了整个教育教学所有过程的一种精神灵魂。这样,游戏与教育才可真正达成立体而有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