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慕课”的七个追问追问一:在线学习能否进入主流教育?追问二:大数据能否带给教育颠覆性的变革?追问三:MOOCs能否真正促进教育公平?追问四:MOOCs能否真正提高学习质量?追问五:MOOCs是否适合中小学?追问六:慕课面临着哪些致命性的挑战?追问七:慕课的下一站将驶向何处?2012年才兴起的MOOCs,虽然仅有短短1年多的发展时间,却已经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慕课”运动的“三驾马车”——Udacity(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和edX引领的“慕课”教学发展迅速:Coursera平台已有80多个教育机构提供了400多门课程,有400万名注册用户;Udacity和edX分别有28门和62门课程,有75万和80万名注册用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表示:“美国著名高校引领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推动了教育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在教育界还处于MOOCs“海啸”带来的巨大震动中,向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发起挑战的MOOCs本身,也面临着争议。MOOCs发展趋势如何,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未来将迎接哪些挑战……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这些问题的多维思考,会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更深刻的启示。追问一:在线学习能否进入主流教育?“最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高速发展,为教育带来深刻变革。”郝克明特别强调三次技术突破对教育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微型化并快速普及,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应用使在线教育得到发展,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第三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以及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变革带给教育的影响,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资深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教授感受颇深——他第一次受邀来中国是在1989年,当时他专程前来参加庆祝中国电大系统成立10周年活动。而他这一次来到中国,则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慕课”应跟上“移动学习”步伐的新锐观点。“随着无线网络取代有线网络,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笔记本和台式电脑进行在线学习,而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德斯蒙德·基更说。国际数据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电子设备的发货数据为:1亿3440万个台式电脑,1亿8090万个笔记本,2亿2730万个平板电脑以及101万台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的销售数量下降,被智能手机和平板机取代。该公司预测,到2017年,智能手机的发货量将上升到每年170万台,平板机为4亿680万台,笔记本为1亿9660万台,而台式机将下降为1亿2310万台。一位在北京的爱尔兰记者报道说,移动手机正成为中国数百万人的口袋图书馆。“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里,坐在你对面的人可能看上去正安静地盯着他们的手机,实际上他们正在读惊心动魄的小说。”德斯蒙德·基更表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移动设备最多的国家。“如果人们可以在手机屏幕上读小说,他们肯定能通过智能手机读大学学位的课程。”在德斯蒙德·基更看来,这种技术变革带来人们习惯的改变,让在线学习向移动学习转变。从国际上看,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移动学习,旨在把日本发展成一个“泛在学习”社会使人们广泛使用移动设备来提高福利和进行终身学习。南非的移动学习也非常盛行。中国知名大学开办的68所网络学院和新近成立的国家及部分省市开放大学都在积极开发移动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项目组负责人苗逢春也关注到这种变化,并将这种技术变化称为进入“新PC阶段”。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的手机用户规模正在迅速追赶发达国家,所以教育信息化必须考虑“新PC阶段”的特点。“如果移动学习能够进入主流教育,中国应开始把在线学习材料改造成适合在智能手机和平板机上使用的材料。”德斯蒙德·基更说。追问二:大数据能否带给教育颠覆性的变革?大数据的应用,是当前“慕课”的特点,也是未来应加强的内容。这是一些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观点。Coursera发展团队中国区业务负责人伊莱·布林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