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班主任之角色偏远山区班主任之角色偏远山区班主任之角色偏远山区班主任之角色一渡水板石小学郑小飞一渡水板石小学郑小飞情况说明•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是孩子们的精神导师……从以上可知,班主任的工作是学校工作当中最牢固的基石,甚至是学校的灵魂支柱,这一点,我认为在偏远的山村小学尤为突出。我服务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山村小学,教学设施非常落后,操场仍是黄土泥场,学生少,全校四个年级共59名学生,留守儿童高达82%,很多人认为村小的教师工作轻松,学生少,作业少,但一个真正在村小扎实工作的老师是不会这么认为的。一般村小教师都是包班制,每天要备2—4门教案,每天上6节课,除此之外,作为村小学校班主任,工作当中还要当六个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我将谈谈这些重要角色。一、投入工作,做好全班同学基本信息的收集员•条件虽差,生活虽苦,但作为新任班主任也应入乡随俗,进入工作状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第一步:走近学生。乡村家长重视孩子学习的不多,父母在外挣生活,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教育抚养,但他们也总在忙农活。祖孙隔辈亲,老人宁愿穷了自己的吃喝,也不愿穷了孩子,听之任之,却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就穷了教育,因此造成很多孩子行为习惯差,比如:随地乱扔乱吐,家庭作业做一点算一点,迟到是家常便饭……诸多问题决定了我们班主任必须好好分析本班学生现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有些学生经常迟到,批评?呵斥?先了解一下情况吧,离校是不是很远?在家早上是否还要放牛?这类的孩子是我们更需要关爱的,所以,全班同学的基本信息都必须一一落实,如: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详细住址,电话号码,常与谁往返学校,以往表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班主任应该收集准确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二、潜移默化,做习惯养成的引领者•乡村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卫生比较差:乌黑的指甲,鼻涕满脸,头发脏乱,这些可能是乡村家庭生活环境的缘故,但来到学校,我们是师长,得教孩子们讲卫生。准备几条毛巾,几把梳子,时常帮他们洗洗脸梳梳头,他们有时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时间再紧也会在家清洗干净了。在班里经常开展“卫生知识竞赛”,“整理大赛”等等活动,很快,全班的孩子们个个争做“卫生标兵”,小小的纸屑也会扔进垃圾桶,卫生习惯也就慢慢养成。•山村小学教学质量相对落后,有其客观原因:大部分优秀、有条件的学生已经去外地就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放弃其他的孩子,反而要更加注重他们的教育。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学的态度和教师教的态度,选择做乡村教师,就意味着你更能吃苦耐劳,更懂得无私奉献,有扛起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重任之理想。有位白发老人曾对我说:“老师,请你多教教我们这里娃崽,我们虽不是龙,不是凤,但也希望我们的孙孙多学些知识,能走出大山,可不能祖祖辈辈在这大山里玩泥巴拖牛粪呀!”老人的话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他的希望简单却又如此殷切。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认清自身教育者的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去做的,自己也不能去做。在学生面前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自毁形象。在平时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孩子们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三、走进心田,做学生们的“在校家长”•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最信赖的人。那么在学校日日相处的老师呢?我们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里健康。现在的教育已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了,而是爱的基础上“真”“善”“美”的教育。老师也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家长,而成为家长就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你用打骂来教育孩子,孩子也只能学会打骂;用爱来教育孩子,孩子学会的也是爱,回报的也是爱,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尤其是乡村学生心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