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初探古浪县裴家营高级小学---张宝成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另外,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农村走读式小学向寄宿制学校转化也是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农村寄宿制小学与寄宿制初、高中相比,特别是在管理方面,难度相对较大。一、学生年龄偏低,年龄相差较大。由于取消了一些较偏远的、生源较少的教学点、村小,甚至中心校,使这些寄宿的学生年龄趋小龄化,人数急剧上升,其中最小的9岁,大的12、13岁,因此,大多数学生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上大多数学生在家比较骄惯,以前又没有过住校就读的经验,学校既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又要把精力放在照顾好学生的吃、住和安全保障上,使学校工作难度大大加大。二、同过去相比,安全隐患增大。安全工作非常重要,在小学里,寄宿的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分辨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较低,自控能力较差,如玩电、玩火、玩水、到危险地方玩耍、做危险游戏等,在校内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同时寄宿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每周往返学校须乘坐车辆或走路,农村的一些搭客车辆虽政府三令五申监管,但较少部分学生回家依然由家长摩托接送,加之冬季道路现状交通安全危险系数过大,学校的安全工作极为艰难。三、学生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首先是身体素质方面,尽管学校也千方百计改善生活,(“1+1+1“影视活动)但同他们在家的生活相比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寄宿制学生一般每星期回家一次,从家带来的一点零花钱,特别是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常常用于吃零食或买玩具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其次是身心健康问题。这些学生年龄小,他们离开父母到学校独立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上受到一定影响。四、师资调配难度较大。人员调配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他们大多数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民师转正的,尽管通过了不同形式的培训,教学能力有了一些提高,但还是缺乏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虽然中心学区也想方设法调配年轻的教师到寄宿制学校任教,但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专职教师和专业的生活教师依然非常缺乏,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教学都存在一定弊端。五、基础设施跟不上。尽管创建了寄宿制学校后,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学生宿舍、餐厅、功能室等,配套不到位,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设备设施,水电不能到位,连公共卫生间都闲置(旱楼)。六、寄宿学生管理落后。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后,管理人员不能配套。学校要么就临时抓“壮丁”,指派学校任教老师进行临时管理,这样导致对寄宿学生的管理要么欠缺管理方法,要么力不从心,管理不到位。有些学校,由于一线教师代课紧缺,只好尽量压缩管理人员数量,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一个或两个且缺乏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纯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寄宿制学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面对初具规模的寄宿制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初步的摸索,我们对寄宿制管理有了一些雏形的认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下面我重点从六个方面谈一下这个问题。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坚持自身的特色,努力做到制度要有管理成效。如我校的门卫制,门卫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真正做到严格管理进出学校的全体人员,包括学生。学生进出需凭请假条(一式三份,班主任处、学校食堂处、门卫处,家长必须在场亲自签字),所以我校形成了人人都是门卫,上下齐抓共管的好局面。除此之外,我校加强学校值周制度的建设,学校行政、值周教师、安全值周、值周学生、宿管员四级联动值周制。我们相信最完全的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适合自己的,能便于展开和推进的制度才是最好的。二、加强提高学校执行力。各项制度能否起到确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