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婺源县詹天佑小学滕秋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一学段教学建议),“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笔者认为,要想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应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就相关的教学内容而言,特定情景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不仅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一、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在新知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探索精神,在玩中获取知识,巩固新知。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课时,我在讲台上摆出“文具盒、铅笔橡皮、小刀、玩具汽车、溜溜球、汽水、面包、水果类等,并标上单价,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服务员,进行买卖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与数学是密切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即将来走向社会要用教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使学生要去学好。二、创设学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一些学生易亲近,易接收的故事或故事片段,使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进入新课意境,即敲开了学生的注意力大门,引入学生认真上课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0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故事引入:“王母娘娘叫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回来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桃子都被孙悟空吃完了,所以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仙女们只好空手回去向王母娘娘交差,那么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从而引出0+0+0+0+0+0+0=0×7=0“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儿童最喜欢孙悟空的故事,这个情境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三、创设学生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和灵魂,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有强大的穿透力,又富有浓厚的情趣,容易激起学生讨论和交流,拓展思维。笔者在复习米、分米、厘米、毫米单位换算时,与分数分米和米的改写串起来一起复习,我设计时,没有直接出1米=()分米=()厘米等类似的习题,而是设计了这样的引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后教师用等于号连接,接着,我在第二个“1”的后面添写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两个0,成100,提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教师提问,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1、10、100、这三个数显然是不相等的,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提问,吸引着学生。这时我不失时机启发学生在1、10、100分别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者“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这样学生对“1米=10分米=100厘米或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记忆牢固。另外,学生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过程中,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参与认知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尔后拓展到整数与分数的关系。即1分米等于十分之一米。1厘米等于一百分之一米。这样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创设生活情景、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应成为探索的源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寻求新知识的生活原型,提供新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知识、生活分家,这是多年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抽象的生活,具体的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两者格格不入,截然不同。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课上我改变引入方法,没有照以往先出示投影准备题,再讲新课,而是轻松地问:“同学们,你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