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三章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积累文言字词和相关文学常识;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大丈夫的内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从点滴小事中去践行“大丈夫”。3.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会学以致用。作者知多少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课文,理解探究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的?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景春夸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依据是什么?3.孟子是否同意景春的观点?他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1)不同意。“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代词,这。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以顺为正者”,是“妾妇之道也。”(2)研读句子,请分析此处孟子的论证方法。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举例论证、类比论证(3)那么,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文中的话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妾妇之道——大丈夫之道正反对比论证(4)怎么样才能成为孟子倡导的大丈夫呢?用文中的话回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持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儒家倡导的立身处世态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归纳:孟子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真正的大丈夫有三个标准:1.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四、拓展延伸1.华夏民族英雄辈出,请举例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苏武,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岳飞。•.......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崇高伟大,其实伟大出自于平凡,而平凡往往蕴含在伟大之中。我们身边是否也有这种平凡的“大丈夫”呢?富贵不能淫——多年坚守山区的老教师贫贱不能移——清晨路边的环卫工人威武不能屈——与歹徒搏斗的人民警察..........巾帼女英雄——花木兰、刘胡兰.......为疫情而战的千千万万的护士、医生们.......“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大丈夫是否专指男子?五、学以致用——微写作写一写: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中有个故事为“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是英雄、大丈夫。现在,老师的观点是:“曹操不是大丈夫”。请同学们提出反驳理由。(三分钟写提纲,分享)(驳论:即先摆出对方观点,然后,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学法指导:(理清脉络,悟写法)仿照孟子提出观点的方法:第一步:先反驳对方观点,摆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观点;第三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你找我找,发现问题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糟粕之处: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作业•1.背诵课文•2.结合现实生活,写一写你眼中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