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九十二班刘艳芳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起始册,设计思路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学习其它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根据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式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扩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的范围,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教材呈现的教与学内容只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可依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改编或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新内容。教材通过人物、情景、学习用的资料、学习中的议论、学生学习笔记、日记等将所学内容逐步呈现,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教材从自我开始,安排了“说说我自己”、“我与家庭”、“我们的学校生活”三个主题单元。(二)教学目标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使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通过学习、实践和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3.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学习主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审判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三、具体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四、教学进度周次日期教学内容第一周9月1日—9月7日《认识我自己》第二周9月10日—9月14日《我的兴趣爱好》第三周9月17日—9月21日《爱护自己的名誉》第四周9月24日—9月29日《我在进步》第五周10月8日—10月12日复习写作业第六周10月15日—10月19日《家庭的亲情》第七周10月22日—10月26日《我是家庭的一员》第八周10月29日—11月2日《与家人说说心里话》第九周11月5日—11月9日《我和邻居》第十周11月12日—11月16日《居家的安全与保护》第十一周11月19日—11月23日《“护蛋”行动》第十二周11月26日—11月30日复习写作业第十三周12月3日—12月7日《我和同学》第十四周12月10日—12月14日《我们敬爱的老师》第十五周12月17日—12月2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十六周12月24日—12月29日《我们的班集体》第十七周1月2日—1月4日《我爱我校》第十八周1月7日—1月11日复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