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王燕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进一步让我认识到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中也深刻地理解了艺术活动是幼儿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艺术活动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艺术具有促进幼儿向善与益智等价值的理念含义,下面将我在绘画教学中的几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故事一:好吃的水果这个星期,结合主题活动“秋天的水果”,我在画吧里,投放了画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果篮的纸,许多孩子在这里为水果篮里的各种水果涂上鲜艳的颜色,并告诉同伴,要把水果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给爸爸妈妈吃。蔡新睿小朋友也去画吧为水果涂色了,涂着涂着,旁边的于欣欣小朋友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阿睿,你的水果是烂的”。接着,文文接着说:“是呀,烂的水果带回家,爸爸妈妈吃了会生病的。”阿睿听他们这么一说,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走过去一看,原来阿睿将苹果涂成了咖啡色。刚刚升入中班的孩子,选色是很带有主观色彩的事,无所谓选对还是选错,本来就不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但是,孩子是在与同伴共同活动的背景中互相学习的,其他孩子对她提出了意见,如果她能认同,也是一件好事,应给她一个自己去修正和提高的机会。于是,我对阿睿说:“没关系,这只烂烂的水果补一补,就好了。”于是,我再剪一个另外的水果粘贴在原来的水果上面。阿睿又开始涂色了,这次,她将苹果涂成了红色,高兴地说:“我的苹果红红的、甜甜的……对于中班的孩子,一般无需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选取某种颜色,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孩子的自由表现。但是,孩子的学习往往是在背景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孩子的表现与表达会受到其他孩子的评议和帮助,这时是幼儿自我提高的极好机会,教师要把握住这种机会,及时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幼儿的提高。注重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实物的色彩,有意识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映出来,通过讨论来帮助幼儿提升对色彩的感知经验。通过对幼儿的引导,多数幼儿在绘画涂色时都能按实物的颜色来进行色彩的表现,只有个别幼儿还是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表现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故事二:我喜欢的汽车在“家乡真精彩”主题活动中,幼儿搜集了许多天津街景的照片,孩子们对其中一张马路上各种车辆的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在画吧中投放了画有各种汽车的图书,幼儿都争着去看。绘画时孩子们拿起笔来,先画出来的就是车身,而且多数幼儿都能观察并画出公共汽车和小轿车。在画梯形时有的幼儿是在画三角形的基础上用线条勾画出来的,孩子们在画面上画出了多辆汽车,还添画出路边的许多树,多数幼儿都将车身和车轮涂成五颜六色,郝金红和孙熙乔等幼儿将车身涂上不同的颜色,色彩搭配很好。由于幼儿是在与同伴共同活动的背景中互相学习的,因此班上多数幼儿对图形的感知是十分敏感的,特别是对长方形能用线条直接勾画出来,但每位幼儿小肌肉群的动作发展并不均衡,画出的线条虽然不是很流畅但能大胆地画,说明孩子喜欢画而且愿意将自己对汽车的感知经验表现出来。幼儿的绘画活动,往往是在生活的背景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幼儿对事物的形态、特征的表现,需要有对事物的认知和了解,这些感知的经验是绘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绘画汽车,那么幼儿首先就要对汽车的外形特征有过认真的观察,同时,幼儿的表现与表达会受到其他孩子的评议和帮助,这是幼儿自我提高的极好机会,于是创造条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多数幼儿在绘画时,都能按实物的大小来进行线条的表现,也有个别幼儿还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表现,通过活动,幼儿在用几何图形来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故事三:一幅好画变黑了绘画活动中,麟麟画了一幅很不错的画:披着长发的妈妈牵着自己的小手,我看了非常欣慰,麟麟的绘画水平进步真大。可等我转了一圈回到他身边时,他已将半张纸涂成了黑色,我顿时一肚子的火:“你在画什么呀?乱七八糟的!麟麟”听了却理直气壮地说:“那天我家里突然停电了,变得很黑很黑,我赶紧拉住妈妈的手,我就变得勇敢不怕黑了!”说完更是一脸的得意……想一想,像这样的例子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