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16届苏州模拟)右图著作是林则徐第六代嫡孙、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林岷女士耗时13年写成。在书中写到的内容不可能有()A.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外国报刊,了解西方B.林则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C.林则徐主张整顿水师,抵抗外国侵略D.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2016届苏州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3.(2018届如皋模拟)“《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结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A.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B.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C.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D.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2016届南京模拟)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为什么开不快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5.(2016届扬州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6.(2017届南通中学模拟)某班学生编导的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经过——《定国是诏》、103天。请判断,剧中历史事件发生在()A.1894年(农历甲午年)B.1898年(农历戊戌年)C.1901年(农历辛丑年)D.1911年(农历辛亥年)7.(2016届南通模拟)下面是某同学学习近代历史某一专题后的总结,该历史专题的主题是()→→→A.抗争B.探索C.屈辱D.复兴8.(2016届淮阴模拟)20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9.(2017届无锡一中模拟)近代有篇文章回顾中西文化争论,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今日”是指()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10.(2015届苏州模拟)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2018届徐州模拟)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已刊行的译书分类如下,这说明当时()项目政史商学教育理化技术军事数量8种3种3种28种90种39种A.学习西方制度为先B.重商思想正式形成C.尚武思潮开始萌发D.科学技术备受关注12.(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海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创立近代民族工业C.“师夷长技以自强”D.实行君主立宪政体13.(2018届如皋模拟)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