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深度集备的课堂导入活动的设计新疆建设兵团四师一中丹阳市实验学校吴慧平备课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之前的必要准备,是一堂课成效高低的关键。传统课堂强调每位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进而能把每一节课的备课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我们说,不同的课堂效率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负担。“减负”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要想上好课,就得备好课,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这就是良性循环。如图: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办学时间不短的学校,往往出现这样的状态,一部分名师占据学校的重点班级多年不变,而青年教师因为不被学校所重视而失去工作热情,这样一来,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青黄不接。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往往只注重教师个人的成绩的评比,这种过分强调个人成绩,使得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变得十分微妙,甚至会勾心斗角。这更让学校教学成绩时高时低,甚至连年走下坡路。而校长也发现,一所学校只有大批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时,课堂才会百花齐放。同学们才可能学得轻松高效。集体备课,是比较常见的教研方法。集体备课是什么?个人认为,集体备课,应是在切合学校实际、切合学生实际、切合教师实际之下的,寻求集体智慧来达到有效课堂的最佳方法。但是,现在我们在集体备课中一个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集体备课仅仅是把教师集中起来,合并教学资料,然后再不假思索的复印、剪贴,凑成一份教案。这样的集体备课于事无补,与人无补,不过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罢了。而一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就会认为集体备课是惯常的形式,产生对此的依赖性。这反而会削弱他们对于教学设计的钻研。我们已经看到,因为集体备课的推广,和在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源的便捷性,今天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独立构思能力上有明显的退化,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有教案,无准备”的怪象。所以,我们提出深度集备这个概念。深度集备2“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深度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就是研讨。也就是说,集体备课是在教师共同的研究和讨论中进行的。按照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现有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有目标地制定计划,然后再按计划去有效地实践每一个步骤,努力使备课规范化、科学化和序列化,并实现资源共享,也同时体现个性风格。在深度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互惠,相得益彰,优化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集备应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之上。如何实施深度集备呢?(要有完整的八个环节)明确任务——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整理完善——二次备课——教后反馈——教后反思——检查评价1、明确任务。在教务处和教研组的组织下,由备课组提前一周确定下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主备人)。2、个人初备。3、集体研讨。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对备课的内容进行集中研讨,先由中心发言人阐述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标,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难点,突出重点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设计,教学方法的设想等;其他教师各自发表建议,实现教学上的“五统一”,搞好“六备”,钻透“四点”、精选“两题”,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实现“五统一”,搞好“六备”,钻透“四点”、精选“两题”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检测习题和达标作业。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四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两题:检测题、作业题。4、整理完善。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由一位教师执笔撰写,进一步加工、整理、完善,形成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案,分发到备课组教师手中。5、二次备课。由个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融入自己的创新和教学风格,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如果说集体备课备的是共性,备的是统一的话,那么二次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