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张衡传南朝·范晔课文学习目标①总结学习过的历史传记文章的分类与特点。②了解作者的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③运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文言现象。④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东汉,班固南朝宋人,范晔西晋,陈寿纪传体,通史,上起黄,纪传体,断代史,上起,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上起,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如《张衡传》。北宋,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如《赤壁之战》。帝,下迄汉武帝《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史记》西汉,司马迁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资治通鉴》如《苏武传》。历史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自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张衡传》属于评传。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价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注意: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了解作者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宋书》上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后汉书》。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此书对考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部分,共一百二十卷。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文学作品《二京赋》,《四愁诗》了解传主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记里鼓车指南车人民至今还在怀念着他,一九五五年全国发行过纪念邮票。一九五六年南阳重修他的坟墓和读书台,郭沫若曾在他的纪念碑上题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张衡故居与张衡墓庐走进课文文本探究台北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地动仪台北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地动仪正音•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邓骘()逾侈()璇()玑驿()站河间相()骸()骨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研讨第一部分•南阳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下文“观太学”的“观”也是“游”的意思。•三辅: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京师:指洛阳。•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乘便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