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敦煌壁画的由来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下面给大家说说敦煌壁画的由来,供大家阅读!敦煌壁画的起源: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的咽喉。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这是一个人人擅长音律伎乐的地方,在艺术方面有着不凡的造诣。而这种不凡,也体现在了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之上。而中国老百姓人尽皆知的“西行取经僧”唐玄奘,就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提过“屈支”(即龟兹),并写道“龟兹伎乐,特善诸国”。美术史上,没有人可以绕开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那些被画在岩石上的野牛和野马是文化与艺术的萌芽,被称为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壁画是美术的源头。相比如今人们熟知的敦煌,龟兹地区的石窟艺术要早200到300年。龟兹地区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2去年6月22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它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教授表示,在中国几十年的敦煌艺术研究当中,浙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镇。常书鸿、樊锦诗等,都是从浙江走出去的研究人才。但多年的研究至今,敦煌艺术研究也遇到了瓶颈,就是当研究者在追溯敦煌艺术的起源时,有一些模糊而不真切的地方,“而早敦煌300年的克孜尔石窟,刚好提供了这种起源的资料。”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还被称为千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敦煌壁画的造型特色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金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的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敦煌壁画的主要类别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4宝佛、贤劫千佛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