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母亲》教学设计授课人:夏陟授课时间:2013年4月24日星期三上午第三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厨”、“繁”、“革”、“惦”、“煮”、“妇”、“蚕”、“灶”、“桶”、“恩”,注意指导生字“厨”、“繁”、“革”、“惦”、“煮”的笔画和间架结构。2.联系上下文理解“勤劳孝顺”、“惦念”等词语的意思。3.学会根据预习课文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学习、理解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能用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学习生字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运用微型卡片在小组中巩固本课生字。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勤劳孝顺”、“惦念”等词语的意思。教具准备: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每个同学发放一张微型卡、小组发一张中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步体验预习方法在本课的运用(8分钟)1.谈话:同学们,俗话说:“一位伟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中国伟大的元帅朱德同志与他的母亲——一位平凡的中国妇女之间事情,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齐读课题。2.和学生一起预习,让学生体验预习方法课文在课堂上运用。这篇课文同学们没有预习过,那老师给同学们4分钟的时间预习一下这篇课文,行吗?老师建议同学们先用默读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完之后想想之前顾老师要求我们预习时要做什么?如何做得又快又好。完成的同学请你用“OK”的手势告诉我,好吗?(要点一:约定。这里手势的设计,是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约定)3.交流:预习这篇课文时,你都做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预习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⑴用笔标出了本文中自然段的序号。(本文共有8个自然段,序号标对的同学请用手势“∨”表示)⑵用不同的符号将课文中不好读的、或者是不理解的生字或者词语、句子圈出来,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交流。⑶可以和老师或者同伴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者是自己的发现。4.教师小结:会用预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同学,课堂上的发现就会很多,认真听课的同学收获就会很多。【反思:上课之前,我把小黑板放在、窗台上写指导学生预习的要领,班上几名活泼的学生兴奋的跑来问我:“老师,你会上语文课吗?”这个问题是我参加工作十六年以来听到的最让我觉得不能一时用什么话语回应他们。在我看来,我本身就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是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近两年我才没有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可能学生对我不是太理解,加上我在三(2)班只担任专题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已经对我形成一种认识上的思维定势,对于我今天上他们的语文课是异常的兴奋,所以临时决定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个交流改变了我课前的预设: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初步体验预习方法在本课的运用,导致从一开始,时间就显得较为紧凑,并且没有很好的将过程落到实处。(上课铃声响了之后)师问:同学们,夏老师和你们一块来学习语文,能说说你对这节课有什么期待?学生一答:我还不知道你会上语文课呢。(之前学生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学生二答:我期望你能在课堂上多给我们讲故事、做游戏。(这是大多数学生期望的课堂)学生三答:我希望你今后给我们上语文课。(这个学生的回答是讨好老师的说法)在交流了3分钟之后,我按部就班的导入新课,在板书时强调“德”字的写法,和“母亲”中“亲”在这个词中轻声的读法。(这部分教学也是在事先没有任何预设的情况下,加进去的。)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强调了默读的要求后,我的语言显得有些表达不清:“老师建议同学们用默读的方式来读课文,接下来开始有学生边动笔边开始勾画了,这时我有些不满,因为我个人的经验,便开始干预学生了“请同学们默读完之后再动笔,现在要边读边读想,哪些字我读不来,哪些词我理解不了,读完之后再动笔把它们勾画下来。”在班上十二个大组和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我猛的发现学生的默读速度不是我预想的那么有质量,看着一个个认真的一字一字的在心里默默的读,我乱了阵脚:学生这么默读下去,我这节课的任务别想完成了。于是情急之下,在94名同学的小手还没有给我一个“OK”手势的情况下,急匆匆的将正在默读的学生就此打住。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