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导学案1.国家、阶级等概念;2.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1.学习重点: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2.学习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如果把原始社会比作人类的童年,那么这个童年期长达二三百万年,其中绝大部分时期处于(2),那时,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3),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4)。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5),(6),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末期,(7)的改进,大大推动了(8)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9)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10)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11),这标志着(12)的确立。(13)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2.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1),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所谓阶级,就是(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3)。(4)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5)_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6)产生了。国家是(7)。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8)的广泛使用、(9)的出现、(10)的发明和应用、(11)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1)。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替代,这是(2)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里,(3)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4)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5)。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在封建社会,(6)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地主阶级的(7),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封建社会后期,随着(8)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2)__________。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3)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4),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5)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6),即相对于(7),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8)______。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