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学设计——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六课陕西省西乡县城北小学侯小静【教材简析】《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旅居国外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全文采用回忆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即:教“我”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帕。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学情分析】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外祖父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五年级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识字不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本课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设计理念】以教材为依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展师生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对话中成长。【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品词析句,体会“梅花魂”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3、拓展阅读思乡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情景感知、谈话法、语境联想2.学习方法:读议结合、情景感悟等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有关梅花、中华民族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1【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感受到了古时文人的乡愁那愁似丝雨,绵绵不绝。古往今来其实都是一样的,乡愁是解不开的心结。今天,有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跨越时空向我们讲述了她与外祖父一起生活的故事,这位小姑娘叫什么呢?(作者简介)板书课题,解题。“魂”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1)自读课文。(2)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3)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书理解新词。2、质疑:(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2)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1、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2、总结: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1、(课件播放梅花图)师:故乡的梅花又开了,看,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作者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2课文《梅花魂》,一起感受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板书课题)2、回顾一下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板书五件事小标题)(吟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思祖国痛哭,赠我墨梅图,送梅花手绢)3、哪几件事与梅花有直接的关系?二、读“珍爱墨梅图”,感受爱梅情。1、自读第二件事(第三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非常爱梅花)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画出词句。3、师生重点交流:(1)有生以来,我听到外祖父...